在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台白色“大风车”在蓝天下徐徐转动,已经成为地标性的风景。
“技术创新示范区”“宜业宜居的绿色新城”是亦庄的定位,这两台白色风机则是亦庄的“绿色名片”。两台风机发的电可供旁边的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日常办公、运营。在绿色能源的助力下,今年1月,北京绿色交易所向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颁发了碳中和证书,该园区成为中国首个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园区。
这个建筑面积超过9万平方米,涉及制造、办公、居住的综合性园区,是如何实现碳中和的?在环球网能源频道“探寻零碳村镇建设”专题活动调研中,记者走进了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一探其“智慧基因”。
“三管齐下”打造中国首个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园区
走进金风科技园区的“金果舒”光伏智能温室,里面的蔬菜正在换季,头上洒下的阳光一部分被蔬菜用来进行光合作用,一部分用于大棚屋顶的光伏发电。
据介绍,这座光伏智能温室顶部铺设有65kW薄膜光伏板。建设完成之初,年发电量大于6.5万度,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可满足温室全年90%的用电需求。同时还配备能耗管理平台,实时收集分析能耗数据,上传至智能化管理平台,进行精细化、自动化种植。
走进光伏智能温室,就相当于走进一座集科技、绿色、节能概念于一体的智能生态能源屋。而这种绿色智慧能源的身影,遍及该园区每个角落。如今的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是集智慧能源、智慧水务、智慧农业和运动健康等功能于一体的可感知、可思考、可执行的绿色园区生态系统。
金风科技子公司、园区智慧能源系统设计方——北京天诚同创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江向记者介绍,该园区碳中和实现方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身边的清洁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二是能效提升;三是购买CCER(中国核证减排量)证书。
据悉,园区每年用电量约1500万度,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与园区用电负荷存在时间差异,新能源电量得以返送电网消纳的情况下,加上自发自用绿电,园区总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近50%。
提升能源效率来自能效管理、节能设备的使用。“从园区建设伊始,就采用了地源热泵和水蓄冷联动制冷制热。以蓄冷为例,不但节省了空调螺杆机的设备投入,还可以在夜晚利用低谷电价蓄冷,在白天用电高峰时进行制冷,有效削减了电网高峰负荷,降低能源费用支出,其余的碳排放量则通过购买CCER证书达成。”胡江说。
依托“三管齐下”的能源“套餐”,在园区2020年自发自用电量不计入碳核查范围的基础上,其他所有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总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合11937吨二氧化碳当量,在购买CCER核销所排放全部温室气体后,整个园区实现了碳中和。
绿色能源里的“智能基因”
研发楼电力碳排放921吨/年,供冷热碳排放192吨/年……在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集控中心的大屏上,每栋建筑“头顶上”都有一串数字,碳排放足迹一目了然。
在碳中和认证过程中,园区收集数据仅用了半天,从开始立项到拿到证书仅20天。为什么如此高效?
这一切的“奥秘”在于数字化。“金风科技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积累了大量技术,基于完善的物联网架构,园区运用泛在的传感器、表计、数据采集系统等各种设备与技术,可以让权威第三方在短时间内完成碳核查。”胡江介绍。
在园区集控中心,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项目负责人杨德志在大屏上展示着园区的用能模型。据介绍,该模型按照建筑1:1还原建模,可三维立体展示园区的每个部分,数据加载在建筑之上,可以非常直观地展示不同分区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等情况。不同类型的能源依托智能微网进行有机协调,高效满足园区的用能需求。
能源之外,园区的“智慧基因”还表现在精益管理上。停车位上安装传感器,可以让员工或访客开车进入园区伊始就在终端屏幕上按位置找到空余停车位,免去反复寻找的麻烦;员工使用一款叫“风享”的App,会议室预定、考勤、餐饮等均可一体化操作办理。
为工商业园区“碳中和”场景作出典型示范
放眼如今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看得见的是风光共舞,绿草如茵,看不见的是运行其中的绿色智慧园区生态系统。
早在十年前,金风科技就在北京亦庄开始探讨如何利用多能互补创建这个“碳中和”园区。将“为人类奉献碧水蓝天,给未来创造更多资源”作为最高使命的金风科技,其实从未离开过“碳中和”的跑道。
金风科技为何要打造“碳中和”园区?
在胡江看来,全国数千个园区、开发区以及超千万家工商业企业构成了中国经济的主体,也构成了中国用能以及碳排放的主体。全国的“碳中和”目标实现需要无数个“碳中和”城市,“碳中和”城市的实现则需要无数个“碳中和”园区。
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开发区很多企业都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需求,提高绿电消费比例是满足这一需求最有效、最可行的路径。
那么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这个“头雁”,如何引来“雁群”?如何让更多园区有动力走向“碳中和”?
金风科技是国内零碳智慧园区先行者之一,胡江向记者分享了他的思考: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园区和企业既要响应国家政策,也要考虑市场可行性,寻找能源成本和“双碳”目标实现之间的平衡。
“一方面,对于外向出口型企业,国际市场要求对出口产品进行碳足迹排查,这对国内园区碳中和提出了较高的需求;另一方面,工业园区能耗巨大,对用能成本敏感。随着风电和光伏技术的进步,分布式清洁电源和通过电力交易的集中式清洁电源都具有一定成本优势,这也会成为企业选择绿色能源、园区选择‘碳中和’的驱动力。”
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只是个开始。从“0”到“1”不易,从“1”到“N”则需要更多园区参与其中。“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我们希望从企业、园区用能场景出发去解决碳排放问题,为以工商业为主的园区场景做典型示范,对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有所帮助。”胡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