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风电规划还将有大幅度提升,到2020年,从原先规划的累计装机2亿千瓦可能提升到高于2.5亿千瓦。国家发展风电的决心可见一斑。我们必须在设备质量、技术创新、后市场运维管理水平上下功夫,才能满足发展需要。”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理事长杨校生表示。
风电后市场风起云涌
据了解,风电后市场指的是风电项目建成投产后相关市场及业务,即风电设备投运后,除设备商提供质保期服务以外的所有业务及市场。在业内看来,风电的装机只是风电项目的一部分,既是风电工程建设的终结,也是风电项目运行的开始。因此,风电项目后市场与风电设备制造同等重要。
随着我国装机容量的越来越多,风电后市场呈现出风起云涌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风电后市场的业务中。风电后市场涵盖了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风电场智能化管理、部件维修维护、备品备件管理、机组退役与改造等方面,极大的关系到风电场二十多年全生命周期内的收益,对整个风电产业的投资回报率产生着非常重要影响。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10553万千瓦,投运机组约8.17万台。与会专家表示,2014年以来,我国风电装机不但保持了高增速,而且更加注重协调和规划,更加讲究经济和社会效益,更加注重机组质量和技术创新,这是我国风电产业走向成熟的体现。
从“救火式”修复到“预防式”保障
未来五年,预计风电每年平均装机容量将在2000万千瓦以上。与之相对应的风电后市场规模也将越来越大。
然而,对于刚刚起步的国内风电运维产业来说,巨大的潜在市场是机会也是挑战。
目前的风电运维服务市场仍是“救火式”的故障修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谁家配套的谁家修;缺乏规范、没有系统性的故障分析。
一位风电场相关负责人表示,风电设备运维分为几个层次:事后维修—定期维修—可靠性维修—全员生产维修—状态检修(视情维修)—风险维修等。目前,我国风电场主要的运维策略是定期检修和事后维修相结合的方式,即除了规定的检修外,只有等到设备出现故障了再进行处理。“从设备运行管理角度来说,这是运维的初级阶段,设备的维修工作主要集中于设备故障后。”该负责人称。
据了解,美国大多采用风险评估、可靠性分析、寿命管理、预知性维修等风电运维策略;欧洲主要采用风险评估结合寿命管理为主的维修优化和管理策略。
DNV GL集团的一位能源咨询顾问介绍说,由于国内对关系到风电设备寿命、运行隐患的关键部件缺乏有效的、系统的监测,导致对风电设备的状态了解不足,对潜在的故障隐患没有有效的监测手段,无法跟踪故障发展趋势,因此,只能做事后维护,而不能预先发现并提前解决故障隐患。
北京计鹏信息咨询公司的分析报告认为,风电设备的状态分析是风险评估、可靠性分析、寿命管理、预知性维修等运维工作的前提。我国风电引进过程中大多只是引进了设备制造技术、控制系统等生产和运行相关的技术与设备,而对风电运行状态进行分析、评估相关的软件、工具和方法却没有,近几年才开始引入一些专业的分析软件与检测工具,但不论是分析方式、技能还是经验方面,都还不能满足风电设备状态评估的要求。
与会人士普遍认为,我国风电设备维护体系还不够完善、技术实力落后、经验不足、管理体系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风电设备运行不稳定,设备故障频出。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对现有的风电运维方案进行全面和系统的优化。
在业内看来,未来的运维市场发展趋势是:系统诊断、整体解决;有计划的“预防式”保障服务为主,及时的故障修理为辅;完备的数据库和服务档案。
备品备件之忧
伴随着风电突飞猛进的同时,风电产业存在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技术对外国依存度高、零部件以进口产品为主、不合理竞争使风电制造业进入微利甚至亏损的状态。技术不成熟、产品故障率高等,对风电制造业和发电企业造成很大的经营风险。风电机组备品备件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风电制造企业和发电企业的沉重负担,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成为一个紧迫任务。
据介绍,我国很多风电场在管理方面还比较粗放,运营管理计划性不强,设备管理预见性差,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风电备品备件的调配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这直接导致我国风电行业处理故障时间较长,大大影响了风电机组的运行效率。
除了备品备件的调配缺乏前瞻性外,备件维修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局面。“目前,国内风电备件维修还比较混乱,似乎各个公司都能维修,但是真正能修好的却没有几家,”从事风电备件维修的北京凌坤电气的一位相关人士说,“要想把风电备件维修好,一方面要有过硬的硬件维修团队,另一方面还要有超强的测试团队。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测试团队作为支撑很难把备件维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