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6日,华能新能源在香港启动招股计划,准备发行24.86亿股,拟筹资82亿港元,并定于2010年12月16日在香港上市。但一周后,华能新能源即宣布因“市场环境变化以及近期市场意外出现波动”,决定暂停全球发售计划。作为中国第三大风电运营商,华能新能源2010年IPO最后冲刺就此折戟。
尽管在2010年的最后一个月,国内有华锐风电、大唐新能源、天顺风能等三家风电企业几经周折后IPO成功,而独华能新能源IPO受阻。看似华能新能源非常“不幸”,事实上这种“不幸”并非偶然,而是必然的结果——作为未来新能源最被看好的潜力股之一,华能新能源在对资金渴望的急切心态背后,布满了千疮百孔般的明伤暗疮。
根据招股说明书,若以招股价上限募得资金,华能新能源高达81%的负债率则可降至56%。风电行业被称为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资金匮乏成为风电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障碍之一,这也是各企业竞相谋求上市的动力之源。2010年10月发布的《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0》指出:到2020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可以达到2.3亿千瓦,总发电量可以达到4649亿千瓦时。在此利好消息下,普遍背负高负债率的风电企业纷纷摩拳擦掌欲求在股市上分一杯羹,借以扩大自身规模也就不难理解。
华能新能源此次IPO未果,实际上也意味着热炒多年的风电概念正在冷却,而上市首日以6.01%跌幅破价发售的大唐新能源以及的股价一路下跌金风科技等风电企业,则直接体现了投资者对中国风电股疲态与企业前景的担忧。显然,概念已不再仅仅是风电吸金秀场上最抢眼的明星,而造成中国风电企业吸金光环褪色的原因正是来自企业本身以及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
整机制造商华锐风电的第一台风机、第一个试验风场、第一个50万千瓦捆绑开发的风电场都出自华能新能源之手,与华锐风电的捆绑是华能新能源摆脱国外技术壁垒而迈出的一步。但实际上,中国目前风电技术主要依赖进口还是不争事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之又少,这也造成风电产业良好循环性广受质疑。以风电产业最为核心的风机为例,大型风机设计制造技术已被欧美发达国家垄断,中国引进机型主要集中在中小风机上。尽管国内已有企业涉足大型风机设计制造,但缺乏野外运行检验(需经过大约20年野外运行考核)使得样机推广困难,而更为严峻的是中国95%的企业根本没有风机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与此同时,风机质量隐患仍是行业不能承受之痛,频现报端的涉及多家行业巨头的风机事故,将质量隐患推向风口浪尖,民众对风电不信任感亦不断升级。
国家政策对新能源的扶植,已成为新能源企业发展源动力及被青睐的重要因素,但却使得国内风电企业产生严重政策依赖性,造成风电企业发展受制于国际形势和国内政策的被动局面。2010年12月22日,美国就中国对风能制造商的补贴向WTO提出起诉,虽然中方对此予以直接回驳,但外界对中国新能源政策和市场走向担忧有增无减,数据显示,在美国提出起诉第二天,国内新能源企业股价均出现明显下跌态势。早前,在坎昆会议之后,CDM未来能否继续运行疑问不断,而国内风电企业能否继续通过CDM项目获得补贴资金的风险增大。事实上,政策扶植带来的补贴以及CDM项目补贴资金已成为中国风电企业收入的重要来源。而政策风险的难测性则为风电产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除此之外,高昂的发电成本、脆弱的盈利能力、并网难题等都被看作是风电企业面临的困境,而这些也是影响投资者对上市风电企业投资决策因素,悖论似乎也因此成立:企业需要获得更多资金完善自身弱点,投资者却为这些弱点伤神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