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风电设备制造商与开发商资本国际化脚步的加快,风电行业下一前行的方向将是市场和运营的国际化。在国际市场普遍有资源没金钱的状况下,并不属于战略资源的风电领域,有望成为中国最早被完全国际化的行业。
美国是世界上开发风电最早的国家。根据美国赫斯新兴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到2025年,美国市场风电装机容量将达2亿千瓦。
面对这一诱人的数字,中国风电企业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华锐风电声称“十二五”期间国际销售份额要达到30%,金风科技更是先行一步,早早将3台风机立在了美国本土,为大规模进入美国市场做准备。
美国可再生能源项目资金,一般是由开发商和投资商的股权投资加上长期和短期贷款组成。项目最初资金由开发商提供,如开发商没有足够的资金,则必须寻找投资商融资。美国本土的金融机构一般不会为这种短期、高风险的项目提供初期融资。因此,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开发商,也难有足够的现金流维持运行。相比开发阶段的融资危机来说,在建造和运行阶段,企业仍然面临资金短缺,贷款年限被缩短至10到15年,只有最好的项目才能拿到融资。
美国有资源,但缺钱。中国有设备、有钱、有经验,二者优势互补,理应一拍即合。但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不仅仅是机会,更多的还有那些隔着大洋看不到的挑战。
除了美国各州不同的政治环境和财务要求外,中国风电企业面临的更大问题,是美方对中国风电行业的困惑与不信任。例如,中国风电设备的质量到底如何?
中国风电行业相关数据严重不透明。如:发电小时数、并网点容量、风机可利用小时数等。因此,设备商王婆卖瓜夸奖自己的风机质量如何好,开发商说自己的电厂运营能力如何强,都很难获得美方的真正认同。
美国上下对中国企业一贯持怀疑态度。一方面是大量采用中国设备可能面临强烈的“美国制造”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对能源行业被收购一贯敏感。但相对于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风电毕竟不是命脉行业,在奥巴马大力倡导发展新能源的当下,料想中国风电进军美国,应不会出现中海油收购尤尼科铩羽而归的结局。
相反,业内人士对中美风电未来的合作倒是一致乐观:虽然迈入美国风电市场的道路,并不一定真如国内风电企业想象得那般乐观,但在拥有了融资能力、设备制造能力、风电场运行能力的当下,中国企业只要功课做到家,真有可能在未来数年内,成为美国本土第二、第三大风电设备提供商与风电场运营商,风电也有可能成为中国首先走向国际化的能源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