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五五”时间的临近,作为海上风能资源较为发达的沿海经济大省浙江,正在海上风电领域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蓝色革命”。
“十四五”期间,浙江实施“风光倍增计划”,提前完成到2025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的目标。截至2024年12月,浙江省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8096万千瓦,占全省装机的53.3%。其中海上风电装机量达到476万千瓦。
“十五五”乃至未来十到十五年的时间,浙江在海上风电领域又会有怎样的布局?
01
海上风电强省是必然之选
据国网浙江省电力8月4日消息,上半年,浙江全社会用电量3232.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1%,跑赢该省GDP增速。
浙江省能源局局长俞奉庆接受采访时指出:“浙江是能源消费大省、能源资源小省,电力需求持续高位运行,能源整体对外依存度接近90%。”
由于火电等传统电源受环保和地形限制扩张空间有限。发展海上风电有助于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浙江海上风电资源很好,近岸海域内拥有海岛多达4300个,全国排名第一。
不仅如此,浙江的海岸线和海岛岸线也相当长,两者总长6000多千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赋予了浙江丰富的可开发海上风能资源,根据浙江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21-2035年间,浙江省风电发展规划达到3650万千瓦,其中近海风电850万千瓦、远海风电2800万千瓦。
浙江发改委发布《关于促进浙江省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内容显示:“大力推进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建设3个以上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到2027年全省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达到750万千瓦。”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623号提案的答复内容指出:海上风电是浙江省“十五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省能源局牵头,统筹海上风电发展实施方案,加快近海风电项目建设,力争“十五五”中期全部建成投产。力争2030年,浙江力争海上风电并网装机超过2000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占全省能源装机的比重由3%提高至10%左右。
02
浅海OR深远海如何布局
风电头条了解到,浙江海上风电布局坚持“一中心两基地”+“六大深远海场区”的格局。
浙江杭州被定位为海上风电产业的“一中心”。在这里,吸引众多风电企业总部及区域总部入驻,构建产业决策与管理中枢;大力发展投融资业务,搭建多元化资金融通平台,为项目建设、技术研发引来资本的活水。
浙江省海上风电产业联盟成立现场
2024年6月19日,浙江省海上风电产业联盟在杭州成立,联盟由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能源集团、浙江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远景能源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发起,联盟的成立,旨在加快海上风电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
运达风电温州洞头海上风电总装基地 来源:运达股份
两个基地之一的宁波 - 舟山的甬舟基地,着力打造涵盖叶片、塔筒、轴承等关键零部件制造的全链条产业集群,实现核心部件本地化生产,降低物流成本;
另一个温州 - 台州的温台基地则是针对深远海风电发展需求,专注漂浮式基础研发与制造,攻克深海风电基础难题,布局制氢装备制造,探索 “海上风电+制氢” 一体化发展路径等作用。
远景能源签约苍南3号海上风电项目 来源:远景能源
除了量大基地,浙江在舟山北部、舟山中东部、宁波外海、台州列岛、温州东、温州南打造量六大深远海场区。
这些场区离岸距离在65 -150 km,水深处于30 - 50 m,具备优良的风能资源与开发条件。是浙江省海上风电未来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核心区域。
03
海风重点项目规模超8GW
浙江今年规划的海上风电重点项目有19个,整体规模超8GW,远景能源、金风科技、中广核和上海电气四大业主方平均负责的重点项目规模均超1GW。
项目覆盖舟山、宁波、台州、温州四大海域,预计总投资超千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助力浙江绿色能源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030年后形成300万千瓦/年以上的深远海风电总装保障能力,风机产业链基本成型,开发全省2800万千瓦的深远海风电资源,产能辐射华东乃至全国。
风电头条了解到,当前浙江部分海上风电项目已经开工建设,还有部分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前投产。
新开工项目将进一步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各地围绕海上风电产业积极布局。温州目前已经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招引远景、运达、金风等风电链主企业,中天科技海缆等核心零部件企业,并与正泰、青山等本土企业实现链群供应配套。
众多项目开工,意味着更多风电设备企业将参与技术研发竞争与合作,在风机设计、材料应用、施工工艺、输电技术等方面加速创新迭代,将提升浙江海上风电产业的技术水平,抢占全球风电技术高地。
04
海上风电技术将取得突破
浙江大规模风电启动建设,对于海上风电技术的要求会更高,在浅海区域,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实现规模化降低成本。
在深远海风电领域,漂浮式风电技术将成为重点突破的方向,此外,由于大功率机组将不断应用于深远海风电项目,以碳纤维为代表的风电材料的技术创新也将迎来一轮新的爆发期。
随着AI的发展,智能化在海上风电运维管理方面的技术创新也将成为重点之一,智能传感技术、数字分析技术等一系列智能化技术引领的风电运维革命也即将展开竞赛。
2025年10月10日,即将在上海举行的2025风电产业大会,也会有风电设备企业参与分享海上风电技术发展趋势。
国能能源研究院预测,浙江海上风电的规模化发展,将使我国风电国产化率将在今年突破90%,低频换流阀技术、直流耗能装置、漂浮式系泊系统等先进技术将全部实现国产化。
数字孪生技术也将在2025年覆盖全部在运风电场站,起故障预测准确率将超90%,可使运维成本下降15%左右。
依托海上风电母港建设,浙江还将培育和发展深远海风电装备制造、安装运维、海工装备等相关产业,形成完整的深远海风电产业链。
05
写在最后
展望“十五五”,浙江海上风电发展前景广阔,国能能源研究院预测,2026-2028年,伴随着浙江六大深远海场区启动滚动开发,全省年均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可达3-4 GW,2029-2030年:全省海上风电累计装机突破20GW,年发电量600亿kWh,占全省用电量15%以上。
届时,浙江海上风电产业将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绿色能源占比显著提升,助力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风电国产化率突破90%,先进技术全面自主可控,数字孪生技术广泛应用,运维效率大幅提高。深远海风电产业链完善,形成强大产业集群,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发展模式。
资料来源:浙江省发改委、浙江海洋经济、远景能源、运达股份股份等
来源:风电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