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无风当作一种天气常态,是风电行业近十年才形成的共识。早期的测风阶段,开发者只关心“一年能刮多少风”,后来才意识到“一年有多少天不刮风”同样致命。2021年1月7日寒潮后的全国晚高峰,风电出力跌到装机的十分之一,那一场“集体静风”让电网调度员至今心有余悸。从那以后,功率预测系统里多了一个“持续静风”标签,一旦数值模式给出48小时低于3m/s的信号,场站就必须启动无风预案。
风机本身并不怕停,怕的是停得“毫无准备”。叶片不转时,变桨系统仍要定时自检,让轴承每隔一会儿微转几度,防止长时间单侧受力;齿轮箱润滑泵会保持间歇工作,避免润滑油膜破裂;塔筒顶部的气象桅杆继续采样,验证预测模型的偏差。这些动作看似浪费电,却能让风机在下一阵风到来时瞬间满血复活。内蒙古某百万千瓦基地干脆把无风期改叫“保养窗口”,趁叶片静止,维护班可以登上机舱更换防雷碳刷,而不必像往常那样等6m/s以下的小风窗口——风机自己耗的那点电,和一次停机检修的损失相比微不足道。
真正焦虑的是电网调度员。风电出力骤降,最先动作的是储能。山东半岛的几座新建场站已经把磷酸铁锂储能容量配到装机容量的20%,无风日中午开始“蓄电”,傍晚高峰反向送电,两小时就能把晚高峰缺口补上一半。更老道的做法是把相邻光伏的富余电力“借”进来存着,业内戏称为“风光互补的储蓄罐”。而在山西北部,几家整机商正在试点“风-储-氢”一体站:风机出力富余时电解水制氢,静风日让燃料电池顶上,虽然效率打了折扣,却能把绿电的“时间差”抹平。
不少运行主任口袋里都有一张塑封的“无风日Checklist”:启停无功补偿、切换SVG工作模式、校验集电线路差动保护、给箱变做红外测温……最费时的是人工给叶片“体检”——叶片表面在潮湿无风的环境里容易结露,水珠沿着前缘滚进防雷铜网缝隙,可能诱发雷击烧蚀。维护班用无人机低空掠过,发现温度异常就标记坐标,等次日太阳出来前把贴片胶打好。
风电行业把这一切统称为“低风速韧性”。它不再追求一年8760小时满发,而是让系统在任何天气里都能“体面地活着”。最新的IEC标准里已经出现“风-储耦合可用率”指标,简单说就是:即便连续三天没风,场站仍要保证向电网提供合同里写明的支撑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