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风电下乡?
随着 “千乡万村驭风行动” 等政策的推进,风电下乡正成为实现乡村振兴、促进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这一举措不仅让 “大风刮来的钱” 变成现实,更为农村带来了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多重效益。
为推动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 “千乡万村驭风行动” 的通知》,明确提出 “十四五” 期间,在具备条件的县域农村地区,以村为单位建设分散式风电项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不超过20兆瓦,探索 “村企合作” 新模式和 “共建共享” 收益分配机制。这一政策如同春风化雨,为乡村风电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以安徽省为例,其规划到2026年底前为200万集体经济薄弱村配置 200万千瓦乡村振兴风电项目,预计每村年增收5 万元以上。江西省龙南市的试点项目采用 “村企合作+乡村振兴” 模式,安装8台5兆瓦风电机组,运营期20年,预计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益。这些政策与实践表明,风电下乡已从顶层设计走向落地实施,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二、让 “风电” 助力乡村致富
低风速技术的成熟与应用,让乡村风电开发成为可能。过去,农村地区因风速较低被视为风电开发的 “禁区”,但如今,新型桁架式塔架、降噪叶片等技术的涌现,不仅降低了设备成本,还大幅提升了发电效率。例如,陆上风机设备的单位千瓦成本较2018年降低了 2/3,达到约1500元/kW水平。安徽某中低风速区域安装两台3 兆瓦风电机组,年电费收益超620万元,扣除成本后年均净利润超200万元,20 年累计利润超4000万元。
在土地利用方面,风电项目展现出高度灵活性。桁架式塔架仅占地 8平方米,且塔下空间可继续用于农业生产,实现 “风电+农业” 的复合利用。例如,河南平顶山的风电项目在风机间隔区域种植低矮作物,使土地综合收益提升15%。这种 “向风要电、向地要粮” 的模式,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
三、风电下乡模式创新
风电下乡的核心在于建立 “共建共享” 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 “企业 + 村镇 + 农户” 模式,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农民通过分红、就业等方式参与项目,实现 “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广西乐业县的中广核风电产业帮扶项目,吸纳63个村集体资金入股,累计分红 2315万元,带动当地旅游、养蜂等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 “风电+ 产业” 的乡村振兴之路。
除了直接经济收益,风电项目还为农村带来了就业机会。安庆健泽在项目建设期间对村民进行专业培训,运维阶段优先雇佣当地人员,既提升了村民技能,又创造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河南叶县的风电项目通过分红资金推动绢花产业发展,带动200余人务工,实现了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的目标。
四、风电下乡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持续进步和政策红利释放,风电下乡的前景愈发清晰。到 2025 年,全国风电装机目标将进一步提升,分散式风电占比有望大幅提高。在技术层面,智能化运维、大型化机组(如18MW海上风机)等创新将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在模式层面,“风电 + 光伏+储能” 的多能互补系统、“绿电-绿氢” 产业链等新业态将不断涌现,拓展收益渠道。正如安徽安庆健泽探索的 “乡村振兴+” 模式所示,风电正成为连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桥梁,让乡村在绿色发展中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