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华能国际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全文。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455.51亿元,同比减少88.46亿元,降幅3.48%,主要由于电价同比下降。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101.35亿元,同比增加16.90亿元,增幅20.01%,每股收益人民币0.46元,同比增加0.11元,主要由于境内燃料成本降低促进火电增利,且公司新能源规模有序扩增带来增量增利。
境内营业收入同比减少29.42亿元,降幅1.32%,主要原因是境内电价同比下降。其中:(1)境内售电收入同比减少35.18亿元,降幅1.75%,境内上网电量4,529.39亿千瓦时,同比上升1.13%,增收22.88亿元;电厂含税平均结算电价 494.26 元/兆瓦时,同比下降 2.85%,减收58.06亿元。(2)境内供售热收入同比增加1.08亿元,增幅0.64%。
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带动公司发电量同比上升。受全国新能源电量增长等因素影响,公司火电机组在完成电热保供前提下,优化运行方式,多发有效益的电量,电量同比略有下降。公司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及发电量同比快速增加。2024年,公司中国境内各运行电厂累计完成上网电量4,529.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3%;全年平均利用小时3556小时,同比减少220小时,其中燃煤机组利用小时4,285小时,同比减少103小时。公司积极开拓供热市场,扩大供热面积,供热量年累计完成3.41亿吉焦,同比基本持平。平均上网结算电价为494.26元/兆瓦时,同比下降2.85%。
截至2024年底,公司可控发电装机容量145,125兆瓦,其中煤机装机容量为93,143兆瓦,燃机装机容量为13,508兆瓦。公司煤机全年税前利润汇总金额为71.38亿元,同比增加67.04亿元,燃机税前利润汇总金额为 10.84 亿元,同比增加3.07亿元。公司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工作,公司全部燃煤机组均装有脱硫、脱硝和除尘装置,各项指标均符合环保要求。截至 2024 年底,公司超低排放机组容量占比达到 100%。公司境内火电机组平均等效可用率为 93.67%,生产供电煤耗为293.90 克 /千瓦时,生产厂用电率为 4.44%,安全生产、技术经济及能耗指标继续保持较好水平。
截至2024年末,公司风电装机容量为18,109兆瓦,太阳能装机容量为19,836兆瓦;全年风电税前利润汇总金额为67.72亿元,同比增加8.59亿元;太阳能发电税前利润汇总金额为27.25亿元,同比增加6.81亿元。
2024年,公司新增基建并网可控发电装机容量9692.76兆瓦,其中新增并网火电机组可控发电装机容量275.05 兆瓦,风电机组可控发电装机容量2645.75 兆瓦,太阳能可控发电装机容量6771.96兆瓦。截至 2024 年底,公司可控发电装机容量为 145,125 兆瓦,低碳清洁能源占比为 35.82%,其中天然气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 13,508 兆瓦,占比 9.31%,风力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 18109 兆瓦,占比 12.48%,太阳能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 19836 兆瓦,占比13.67%,水力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 370 兆瓦,占比 0.26%,生物质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 160 兆瓦,占比 0.11%;其余的 64.18%为燃煤发电机组,其中 30万千瓦以下等级的占比 4.35%,30 万千瓦等级的占比 40.10%,60 万千瓦等级的占比 38.03%,100 万千瓦等级的占比 17.51%。
公司风电装机容量迅速增长的同时,装备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升级,单机5兆瓦及以上的大型风机装机容量超过 6,900 兆瓦,占公司风电装机总容量约38%;单机18兆瓦的风机已在辽宁营口建成。
此外,2024年华能国际继续保持了较大的研发投入力度,科技创新工作成绩显著,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推进。华能18兆瓦超大风电机组在辽宁营口建成;国际首套低温法污染物一体化近零排放工程在华能临沂电厂投运;千吨级低温吸附法燃煤烟气二氧化碳捕集中试装置在华能岳阳电厂投运,可实现烟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高效协同脱除;全国首例熔盐储热耦合百万机组调频调峰示范项目在华能海门电厂投运,首次实现了国内熔盐成套装备控制全国产化运行;全国首套脱硫浆液余热节能利用设备在华能杨柳青电厂投运。公司及所属单位全年共有1021件发明专利、746件实用新型专利和316件国际专利获得授权。
今后华能国际将进一步增强研发投入,强化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力度,更好释放创新潜能,开创公司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加快创建国际一流上市发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