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蓝天下,白色的风机如巨人般屹立,巨大的桨叶在海风的吹拂下悠然转动,仿佛是大海的舞者,在广袤的舞台上演绎着清洁能源的华丽乐章。这些风机不仅是风景中的亮点,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它们将大海的阵阵海风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这里是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沙扒镇海域的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以下简称三峡阳江沙扒项目)。
近年来,在全球绿色浪潮与“双碳”目标的双重驱动下,中国海上风电“蓝色引擎”动力十足。中国水电四局积极投身“碳达峰、碳中和”伟大实践,积极在海上风电装备市场谋篇布局,建立了辐射东南沿海、华东、华北、东北地区的产业布局。
“零”的突破,填补多项空白
三峡阳江沙扒项目共规划五期,总装机容量170万千瓦,安装269台海上风电机组,建设3座海上升压站,采用220千伏海缆接入陆上集控中心,该项目每年可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约47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可满足约200万户家庭年用电量,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400万吨。
“你看,这张照片就是广东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那叶片转动1小时,满发5500千瓦时电量可够一个3口之家用上两年。”工程管理部主任段鹏凯介绍。
时至今日,他依然记得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履约时的情景,尤其是2021年12月,该项目一至五期海上风电场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的那一刻,“当时激动不已,这个可是世界上集中连片规模化、一次性开发、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
“我们装备公司以前是干陆上风电项目居多,没有干海上风电项目的经验,当时真的感觉挺难,但我们团队成员的求知欲和可塑性非常强。”李睿刚是阳江公司总经理,他带领团队边学边干,没有现成的可借鉴的经验,就摸着石头过河。
每每回首,这个从小便与四局结缘,爷爷和父亲两代人的坚守,让他更加坚定了奉献四局的“水三代”,总是自豪不已。
装备公司作为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的主要装备供应方,先后共承制塔筒220套、钢管桩基础22套、单桩基础2套,塔筒机型包括明阳、金风、东气三家主机厂商,涵盖单桩、导管架、高桩承台、单桩复合筒及吸力筒等14种基础形式。其中,最高塔架约95米,单段塔筒最长约37米,最大直径7.5米,单套最重约550吨。项目从2019年6月开始制作至2021年12月全部交付完成。
“该项目体量大、塔筒机型多、基础形式多,但我们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还填补了多项‘空白’。”说起这个,李睿刚难掩笑容。
2019年8月,国内最大直径海上风电塔筒——三峡阳江沙扒一期海上风电项目直径7.5米塔筒在阳江公司投产下线。
2020年8月,粤西地区首套海上风电单桩基础钢管桩——三峡阳西沙扒海上风电一期16号机位单桩正式投产下线,实现大型海上风电单桩基础阳江本地化制造“零”的突破。
单日7套,单月24套
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在厂区,金色的光芒与厂区内钢铁的线条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充满充满力量的画面。一群身影正在忙碌地穿梭于各个生产环节,他们是阳江公司的员工们,正奋战在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的最前沿。
经过一天的紧张工作,吃完饭后,员工们纷纷躺在码头上铺开的彩条布上。他们或闭目养神,或低声交谈,脸上都挂着疲惫但满足的笑容。
“今天真是累坏了,但看到这些塔筒一个个顺利发货,心里就觉得很值。”阳江公司生产管理部主任孙亮边擦汗边说。
“是啊,我们四局装备人就是这样,能吃苦、能战斗!”旁边安全环保部主任周艺接过话茬,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在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前期,面对人员紧缺、产能受限的实际情况,装备公司迅速行动,从各分子公司抽调了六批次共计300余名精兵强将支援阳江公司。他们的到来,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当时我们接到任务后,立刻就出发了。虽然知道任务艰巨,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完成好。”从酒泉新能源公司调来的丁彦斌感慨地说道。
2021年3月,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阳江公司创造了塔筒单日发货7套,单月发货24套的履约新纪录!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全体人员不分昼夜、齐心协力的付出。
“我们做到了!”当3月最后一批塔筒装上货轮,大家欢呼起来,相互拥抱,庆祝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
“那段时间真是忙得不可开交,但我们都没有抱怨过。大家都知道,这是为了国家的清洁能源事业,为了我们的未来。”年轻的技术员黎锦良这样说。
为了提升履约能力,阳江公司不仅在内部加强项目管理,还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他们先后在珠海、广州、中山、东莞等地建立5个卫星基地,扩大了生产能力。先后与粤电阳江港、中国物流、广泰隆码头等建立合作关系,租赁厂房、堆场不断提高产品储存能力和发运能力,打破了产品交付发运的瓶颈。同时,阳江公司先后购置、租赁大型起吊设备、转运设备达百余台,租赁船舶十余艘(其中万吨级船舶1艘,5000吨以上船舶8艘),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
“我们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阳江公司党总支书记张威表示。
从30小时到6小时
“在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中,运输也是我们履约的‘拦路虎’。”段鹏凯介绍道。
时间回溯到2019年,在码头上,工人们正忙碌地装载着风电塔筒。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使用了一种新型通用型海上风电塔筒卧运工装。这种工装的设计,让装船工作变得更为高效和便捷。
“以前,装船真是个大难题。”段鹏凯边调整着新工装的托架位置,边向我讲述着过往的艰辛。他指着船上的塔筒说:“那时候,每次发货前都要根据塔筒的直径调整工装位置,甚至需要更换整个工装。工人需要用火焰切割机切除旧工装的固定装置,再吊装新位置焊接,整个过程繁琐又耗时。”
而现在,一切都变得简单而迅速。段鹏凯得意地介绍道:“我们研制了一种通用型海上风电塔筒卧运工装,横梁与船体一次焊接,只需要调整托架位置就能适应多种机型。托架轻便,可以用多种方式调节,不再需要动火作业,大大提高了效率。”
你看,工人们正在忙碌地操作着新工装,叉车、吊机、人工配合默契,整个装船过程井然有序。张萍笑着说:“现在装一套塔筒,从出厂到装船离港,只需要6小时,比以前快了整整4倍多!”
这样的运输效率提升,背后是无数次的试验与改进,是团队成员们夜以继日的努力和付出。售后班组的“顶梁柱”白灵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在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推进中表现出色,还主动承担起了海上售后工作。
“第一次坐船去售后现场,我吐得一塌糊涂。”白灵回忆起那段经历,脸上却带着笑容。“但我没被困难打倒,我告诉自己要征服这片大海。回程时,我竟忘了自己会晕船,与同事们一起唱起了歌。”那首《大海》不仅唱出了他们的乐观与豪情,更唱出了“四局装备”人勇敢无畏的奋斗精神。
在这片蓝色的大海上,他们不仅是建设者,更是勇敢的征服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敢于创新、敢于挑战,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风舞蓝海,绿能涌动。如今,随着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的全容量并网,这片“海上森林”将以其强大的发电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它不仅是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我国向清洁能源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