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海边的人,会感受到海风吹拂;到过平潭的人,会感受到海风猛烈。
游平潭,看风景,风吹鸥翔风车景;到平潭,看夜景,灯火长龙不夜景。
在平潭,我深刻领悟到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道理。平潭的资源主要是海风,除此之外还能依靠什么呢?靠旅游业发展,时间太长且税收有限;依赖两岸贸易,外部因素无法控制;依赖海上养殖业,没有大规模投入就难以产生效益;依赖综合实验区政策红利,更是难如登天。因此,发展风电产业是平潭长期发展的基石,也是短期生存的关键。
平潭善于利用风力资源,全年风电发电量突破16亿千瓦时,自用电量达到10亿千瓦时,成为中国唯一一个地级单位实现“全绿电”供应。2007年6月,平潭的第一台风力发电机组在长江澳风景区投产,当时风机主要安装在陆地上。然而,近几年来,风力发电机组已经逐步转移到海上,计划总装机容量达到150万千瓦,直接投资超过160亿元。为了平衡资源综合利用,平潭制定了“1:2”的相关政策(直接投资风电10亿元,需配套投资相关产业20亿元)。这意味着以风电为核心,带动绿色能源相关产业发展;以风电为龙头,推动平潭经济的多元化扩展。
平潭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主要包括沙滩旅游、海上养殖和风力发电等产业,其他产业很难竞争和发展。旅游业增长最快,产值超过100亿元,但直接税收贡献比例较低;养殖业产值占比约20%,但税收贡献为零(养殖税收免征);风电产业产值贡献占比较低,但税收贡献比例最高。然而,绿能转化还有很多发展空间,如储能、氢能、合成氨等,科技将为平潭风能带来更多的附加值。
厦门大学平潭研究院前年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专门开展绿色经济与风能附加值的调研,我对此有所了解。总的来说,平潭的绿色经济发展必须以风能为龙头,以科研为基础,以电能为原料的产能转化,提高效能的转化,为平潭经济综合增加附加值。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当地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这将有助于平潭在绿色能源领域树立典范,为其他地区提供宝贵经验。
借助科技的力量,平潭可以在绿色能源领域发挥其潜力,为当地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未来,平潭应继续加大对风能、储能、氢能等绿色能源产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此外,还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培养绿色能源领域的人才,为平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看平潭,游岚岛,风车风景是靓景;
游海边,品小吃,海浪海景有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