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风电网 » 风电要闻 » 正文

2023年两会 | 辛保安、钱智民、俞培根等代表委员提案建议汇总

日期:2023-03-10    来源:风芒能源

国际风力发电网

2023
03/10
08:4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2023全国两会 两会能源代表 风电产业

近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顺利召开。根据公开信息不完全梳理了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刘国跃,华电集团董事长江毅,国家电投党组书记、董事长钱智民,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三峡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韩君,中核集团核聚变领域首席专家段旭如,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辛保安,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孟振平,东方电气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俞培根,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志安在两会期间发表的新能源相关的提案与建议。

从提案及建议上看,华电呼吁氢能发展;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东方电气提到了技术的重要性;华能对新能源配储提出相关建议;国家电网就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刘国跃

刘国跃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兼顾低碳发展和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就能源高质量发展来讲,大力发展新能源强调的是做大增量。2022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超过1.2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机组,风电、光伏、生物质一年的发电量合计超过1万亿千瓦时。下一步主要是对标对表“双碳”目标,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扎实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海上风电,抓好重点流域水电规划和重大水电工程建设,推动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电力系统调峰能力建设,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强调的是稳住存量。

重点抓好“四个聚焦”。一是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坚决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突出安全绿色智能高效开发,不断提升煤矿灾害预警防治和生态修复治理标准。建设透明地质保障系统,推进全工艺全场景智能化生产,引领煤炭工业生产和技术革命。坚决做好煤电大事,深入实施“三改联动”,大力推动“两个联营”和“三改联动”,加速推进CCS和CCUS减碳固碳,强化系统节能提效能力。推动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加快榆林、哈密等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

二是聚焦新能源跨越式规模化发展。坚持多元化、快速化、规模化、效益化、科学化发展新能源,牵头建设宁夏、甘肃等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组团开发大渡河、金沙江、西藏区域水电资源,加快建设玛尔挡、双江口、旭龙等水电项目,开发渤中、射阳等海上风电,建成宁东可再生氢碳减排示范区,提高源网荷储互动、多能协同互补的基地型、园区型、城市型综合能源服务能力。

三是聚焦低碳技术创新。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服务国家、引领行业、需求导向为原则,充分发挥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前沿技术研究院作用,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在源网荷储一体化长距离供热、间接液化尾气制LNG、30万吨级CCS和50万吨级CCUS等领域加快技术研发与示范,切实当好科技研发出题人、答卷人、阅卷人,打造能源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加强新兴技术和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绿链数链智链”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业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四是聚焦生态环境保护。统筹结构调整、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积极主动参与长江、黄河环境保护行动方案,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参与全国碳市场健康发展,全面提高集团生态林碳汇能力。协同推进新能源绿电、绿证交易,实现集团全产业100%绿电消费。

华电集团董事长江毅

江毅表示,作为能源央企,中国华电坚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不断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供给服务质量,在加快绿色发展、强化科技创新等方面主动作为。10年来,公司装机容量跃升至1.91亿千瓦,资产总额跃升至1万亿元以上,较2012年分别增长了87.3%、69.3%,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由25%提升至47.2%。

成就喜人,挑战犹存。新征程上,还应奋力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乘势而上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的领导独特优势,加快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力度打造现代新国企,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华电将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参与新能源、综合智慧能源、氢能、储能等新兴业务,加快推进数字化赋能产业升级,提高管理效益效率。

国家电投党组书记、董事长钱智民

钱智民表示,1.积极发挥产业引领作用。国有龙头企业应心怀“国之大者”,充分发挥引擎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主动与产业链上下游的科研机构、高校、民营企业积极沟通,构建产业链发展联盟,牵头建立协调会商和利益共享机制。各类国有企业可以更加主动作为,发挥市场优势和资金优势,通过战略合作或参(控)股等方式,与产业链中小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提供更多产品和技术的应用场景,共同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2.加快推进创新型国有企业建设

在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利用管理和技术优势,在部分社会资本看不到、不敢做、不想做的关键领域,整合集聚创新资源,攻关“卡脖子”技术,布局战略性前沿技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绿色制造、生物医疗、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赋予企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加大激励力度。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

邹磊表示,大唐集团作为能源电力央企,坚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努力打造世界一流能源供应商、成为美丽中国建设领军企业”愿景目标,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明确16项管控指标和9方面重点任务,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党的二十大作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新型能源体系的实现路径中,“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是潜力空间巨大、技术经济可行的关键举措。

面对现实挑战,大力推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供给体系建设,以此推动各类资源的协调开发和科学配置,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和电源开发综合效益。这是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促进我国能源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多能互补方式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特征是清洁低碳,大力发展包括新能源在内的清洁能源,成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重要方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表示,推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供给体系建设,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目前存在着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项目市场竞争力不足,相关技术细则及标准不健全,与输电通道建设不匹配,电力系统之外的其他能源品种灵活调节能力亟待挖掘等多重掣肘。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

温枢刚指出,当前,“新能源+储能”发展存在新能源配置的储能整体利用率低、成本高效益低等问题。根据中电联与有关企业的调研,2021年全国三分之二的“新能源+储能”项目中,储能等效利用系数仅6.1%。仅靠回收弃电不能满足项目收益率要求,多数地区电源侧峰谷差不显著,辅助服务价格低,导致“新能源+储能”收益难以保障。现有市场机制难以全面反映“新能源+储能”的多元价值,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

他建议,新能源配储能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电源特性,优化新能源配储能的规模、型式。鼓励新能源基地集中配置储能,支持储能容量租赁市场建设,积极发展共享储能、电网侧储能、用户侧储能。加快建立“新能源+储能”一体化调度机制,充分发挥储能调峰调频、功率支撑等多重作用,进一步提升利用水平。明确储能市场定位,加快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现货市场建设,体现储能的多元价值。

“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煤电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将加快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变,兜底保供作用更加凸显。”谈及煤电在能源保供中的价值,温枢刚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我国已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超过10.5亿千瓦。与此同时,随着煤电机组节能改造规模近9亿千瓦、灵活性改造规模超过1亿千瓦,我国煤电顶峰保供能力和清洁高效水平不断提升。”

为更好发挥煤电在能源保供和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中的价值,温枢刚建议进一步深化电价市场化改革,加快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持续完善促进煤电与新能源优化发展机制,积极探索多能互补基地一体化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系统运行,提高资源利用和转化效率。持续完善市场化的煤电机组运行机制,推动煤电机组分级利用,提升高效煤电机组运行负荷率和顶峰发电能力。

中国华能从长远角度规划布局能源保供工作,持续向“绿色转型”和“创新发展”要答案,不断健全包括新能源在内的多元能源供应体系。在温枢刚看来,进入新发展阶段,能源供应保障不仅要安全高效,而且要清洁低碳,要坚持在能源安全保障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

杨长利介绍“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核电技术列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成果之一,并强调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我国大陆现有在运在建核电机组76台,装机8100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二,但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占比仍较小,分别为2.2%和5%,尤其是发电量占比,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3。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按照2030年、2050年核发电量占比分别达10%和18%测算,核电在运装机至少需达到1.5亿千瓦和3.8亿千瓦。“根据这样的测算,我们未来十年必须保持每年核准10台以上核电机组的发展力度。”杨长利分析说。

“在践行‘双碳’战略大背景下,我国无法再大规模新增化石燃料进行发电,在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占比日益提高的电力系统中,需要核电作为‘稳定电源’,与新能源形成互补,发挥基础支撑作用。”杨长利进一步解释,核电作为高效能源,能量密度高、无间歇性、受自然条件约束少,具有稳定供应能力,是增强能源安全的重要选项。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用电高峰时段,核电可以充分发挥其稳定可靠、适宜承担电网基本负荷的比较优势。

“大力发展核能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落实‘双碳’目标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杨长利表示,目前,我国核电发展空间布局尚不平衡,全部集中在沿海区域。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的新形势下,拓展核能应用的空间布局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峡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韩君

韩君表示,三峡集团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已全面建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96%,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稳居世界第一。五年来,三峡集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举全集团之力加快推动共抓长江大保护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系统治理、重点突破,持续加大投资力度,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重点打造一批标志性工程,积极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与集成式技术应用,创新提出以管网为重点的城市智慧“水管家”模式,着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政企合作模式,推动形成全产业链协同治理的共抓格局,深度助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发生转折性变化。韩君就推进管网价格机制改革和建立可再生能源绿色价值服务管网建设的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中核集团核聚变领域首席专家段旭如

段旭如表示,我国现有的核聚变研发力量主要集中在托卡马克实验研究装置以及等离子体实验与运行等相关技术领域。充分发挥我国核科技工业体系的作用,能够吸引更多有丰富经验的核工程技术力量共同参与,弥补现有聚变研发力量的不足,为早日实现聚变能技术高水平自立自强、加速聚变能研发高质量发展、助推“双碳”目标实现、促进能源新体系构建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聚变力量。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

宋海良认为,为推动规划目标高质量落地,当前迫切需要在健全新型储能政策体系、突破并形成核心技术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等环节加快集中攻关重大共性问题,尽快培育形成成熟的新型储能一体化解决方案与集成技术。

对此,宋海良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立足国家端,加快完善政策体系。当前,新型储能电价机制、盈利模式等还不明确,收益方式相对单一,影响了项目投资积极性。建议探索建立新型储能容量补偿机制和容量市场,合理体现储能设施的装机经济效益。推动现货市场逐步放开市场价格上限约束,允许储能等高成本灵活性资源通过短时高电价盈利,明确电储能辅助服务市场准入。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各种类型的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在条件成熟时先行先试,加快推动储能产业形成稳定合理的收益空间。

二是立足产业端,加快推动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与创新链。着力完善标准体系。建议进一步创新标准管理机制,重点针对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路线及时开展技术标准研制,加快形成贯穿设计、制造、检测、运维、应急、退役处置等环节的电化学储能安全标准,超前部署退役电池梯次利用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基础性工作。积极推动新型储能标准国际化工作,加大与国际标准的对标力度,争取国际标准话语权。集中攻关关键技术。当前各类新型储能技术普遍处于实验示范或商业化初期,仍需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与技术集成。建议在政策上支持骨干国有企业通过产业联盟、产业链链长等形式开展先进技术、关键装备和核心材料研发攻关,加大产业化应用支持力度,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加强产业链延伸培育。当前新型储能在原材料、非锂储能技术装备等个别关键环节还需要补强打通,供应链稳定性水平也有待提升。建议围绕新型储能全产业链不同环节,支持培育一批新型储能“专精特新”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高水平协同发展。

三是立足市场端,加快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当前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应用的稳定商业模式还未完全形成。建议加大力度支持企业探索新型储能在支撑新能源基地规模化外送、缓解电力供应压力、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等应用场景中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深度挖掘新型储能融合协同价值。对企业探索共享储能商业模式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做好储能参与各类市场的统筹设计,实现有效衔接,引导独立储能运营商形成多元化的成本疏导和盈利途径。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辛保安

辛保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总装机25.6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煤电达到12亿千瓦以上,占总装机比重47.3%,新能源利用率保持95%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上升到25%以上。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绿电消费持续扩大,能效水平稳步提升,降碳减排效果明显,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电力转型取得显著成效。辛保安就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孟振平

孟振平表示,“当前,数字化、绿色化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正深刻改变全球产业发展竞争格局。”

全国两会期间,他提交了关于数字化绿色化协同(以下简称“两化协同”)促进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以下简称“两型建设”)的提案,建议以数字化引领绿色化发展,以绿色化带动数字化升级,以数字电网为关键载体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能源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提案建议,加强统筹谋划,坚持创新引领,将数字电网作为着力点、结合点,以“两化协同”促进“两型建设”。

具体而言,建议将“两化协同”作为重要内容,深化“两型建设”顶层设计,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发展局面。同时,将数字电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行动项,纳入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一体规划、一体建设。加快数字电网建设,打造“两化协同”标杆示范、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典型实践。支持电网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延链强链补链,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此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加强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等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东方电气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俞培根

俞培根表示,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迫切需要强化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支撑作用,也迫切需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在此背景下,建议进一步加大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院士增选的力度,更好发挥其主体地位。

针对西部大开发鼓励类产业目录更新频度不高,难以及时跟上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一些需要大力支持的新产业、新业态在较长时间里未被税收优惠政策惠及等问题,俞培根建议,将政策惠及范围由正面列举制变更为负面清单制,进一步提升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推动作用,助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迈上新台阶。

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志安

曹志安认为,虽然我国拥有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产业基础依然薄弱,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还存在“卡脖子”短板。同时,部分基础材料、关键部件等面临着国产化推广受阻的困境,国内部分企业在采购装备时,指定或者信赖国外产品的情况还较多,在招标文件、合同及技术协议中明确指定采用进口产品,导致国产化应用推广进程受阻。

为此,曹志安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大装备制造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力度。建议国家有关部委系统梳理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卡点堵点问题,将装备制造长期依赖进口的核心技术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原材料等列入“卡脖子”清单,按照“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组织实施、压茬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指导行业内相关单位开展攻关或者联合攻关,并给予政策和研发资金支持,提升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

二是优化关键设备、重要原材料国产化应用环境。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出台政策,对新审批项目的特定设备规定较高比例的国产化率,并以示范项目、首台套项目、政策补贴等多种方式促进项目投资方积极使用优秀的国内产品,从而扩大国内的产业应用规模,加快形成国家集群式产业优势,打造关键设备、重要原材料国产化良好产业生态和应用环境。

三是加强装备制造业国际产业链合作。建议多措并举稳定外贸,引导企业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对于我国有优势的领域,比如高铁、新能源电力装备、动力电池等领域,鼓励企业“走出去”,抢占全球向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转型机遇。同时要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发挥我国市场大、产业化进展快的优势,提升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

返回 国际风力发电网 首页

风电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