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市将持续推进深远海风电场技术研发,到2025年底,初步建成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满足区域内海上风电场的建设需求。”谈及未来发展,山东省乳山市委书记刘奎忠眼中充满希望。
不仅是在乳山,近年来,在“双碳”目标引导下,越来越多的省份正在将推动海上风电发展视为驱动地区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引擎。
8月25日,中国(威海)海上风电创新发展交流会在山东省乳山市召开,来自海上风电领域国内权威机构及产业链条相关企业的80余位与会嘉宾、业内人士,就如何加快推动我国海上风电行业发展展开深入探讨。
2021年装机规模跃居世界首位
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行业一直保持着较快发展态势。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规模1690万千瓦,在累计装机中占比达到64%,创历年新高,发展速度远超预期。
更令行业惊喜的是,我国海上风电行业在风电机组技术创新、施工工艺水平提升、建设成本下降等方面展现出的发展潜力。
“经过示范项目建设和技术创新,当前,我国海上风电项目的工程投资造价实现了快速下降。”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部副处长冀昊表示,在技术创新及规模化发展的推动下,我国海上风电工程投资造价已从“十二五”时期的每千瓦超过20000元降到了14000元左右,重点省份甚至在每千瓦10000元左右的水平,并将持续处于下降通道。
据业内推算,“十四五”时期,我国近海地区海上风电的每千瓦投资规模将下降1000元~2000元。其中,江苏、山东区域每千瓦投资有望降至10000元左右,福建、广东区域每千瓦投资有望降至12000元左右。
多位与会专家表示,得益于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我国海上风电行业不仅在2021年实现装机规模跃居世界首位,从整机制造、基础施工、风机吊装等关键生产制造与施工环节产能来看,当前已形成了能够支撑年新增建成并网规模超过千万千瓦的产业链,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例如,作为连接海上风电场与陆上电网的重要中转站,近年来,在海上风电成本下降及向深远海发展需求的驱动下,我国海上升压站成套装备设计水平不断提升,施工技术不断创新。
尤其是在2021年末,亚洲首座海上换流站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江苏如东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正式并网投运,意味着我国终于打破了国外对远海风电经柔性直流送出的技术垄断,基本掌握海上升压站核心施工安装能力。
三地省补出台
行业发展仍需多方支持
2022年,我国海上风电行业正式告别中央财政补贴支持,进入平价上网阶段。然而,与其“胞兄”陆上风电相比,我国海上风电项目的度电成本在多数地区仍相对偏高,与光伏、陆上风电等新能源项目相比几乎不具备竞争优势。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总工程师贺小兵指出,尽管海上风电项目的发电效率远高于同一地区的陆上风电项目,受到建设成本等因素影响,我国海上风电行业的造价水平实际仍未达到平价上网要求,需地方政府给予一定补贴支持。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受到疫情及大宗产品(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叠加影响,前期建设投入更大、后期施工运维成本更高的海上风电项目维持盈利空间具有较大难度,开工率出现明显下滑。
在这一情况下,地方补贴对于推动海上风电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已有广东、山东、浙江3个省份明确公布省级补贴支持方案,补贴标准分为度电补贴和项目容量补贴2种类型,范围覆盖金融、财政等多个方面。据业内测算,浙江补贴方案公布后,其补贴内海上风电项目的全投资内部收益率可提升0.6个百分点,有望推动地区海上风电行业发展提速。
“可靠性是保证项目盈利空间的前提。”远景能源海上风电总工程师魏辉表示,“伴随海上风机单机容量的快速提升,实现收益倍增的同时也对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远景能源测算,海上风机的可靠性水平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会为整体收益带来0.5个百分点的增长,而一次大部件的批量失效对项目收益影响则是颠覆性的。
同时,魏辉指出,随着单个海上风场开发进入百万千瓦级阶段,风场电气送出拓扑结构的选择对于项目造价的控制至关重要,也对大规模风场的海域审批和尾流协同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项目省级地方补贴多具有时间限制,“抢装”仍在持续,通过风场级精确的海上窗口期管理,可以最大限度保障项目如期投产。相信,未来随着绿电交易以及零碳产业园的发展,海上风电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