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8年,我们的新能源开发企业,在某地开发一个新能源项目,与某地政府签署了5-10万千瓦风电或光伏的投资协议,那绝对是一个大新闻,投资规模几个亿,对当地政府也是一个大的投资。但是,从2020年开始,如果说没有百万千瓦级别的新能源投资规模,都不好意思上新闻,如果说哪个新闻媒体还去关注某个企业签署了几万千瓦的新能源开发协议,估计实在是没有新闻素材才去写一下。
当然,这也要归功于我们风电装备企业,设计院以及开发企业在过去十多年新能源技术的进步,同样的资源,十年前可能利用效率只有今天技术的几分之一,技术进步也推动了新能源的市场规模扩大。同时,我没有否定各地政府能源规划部门的技术能力。
但朔州市5年干2300万的新能源的新闻确实让我惊讶:
3月8日,朔州市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实施千亿级新能源一体化产业行动计划的通知》,根据新闻介绍,朔州市“十四五”期间新能源项目总建设规模为2318.5万千瓦,仅独立储能电站就250MW/700MWh,项目规划37个可再生能源规划建设项目,24个新能源基地项目,其中:
光伏项目13个,项目总规模7020MW;
风电项目2个,项目总规模1100MW;
融合发展项目14个;项目总规模7100MW;
风电电+光伏项目3个,项目总规模7000MW;
风光农牧互补+储能项目1个,项目总规模2040MW;
光伏+储能项目2个,项目总规模400MW;
风光互补项目1个,项目总规模75MW;
农村能源革命项目1个,项目总规模200MW。
说实话,这个宏伟规划,我相信是经过了设计院,开发企业和地方政府能源管理部门的深入调研和详细研究设计得出来的结果,但这个结果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几百亿的规模已经不能满足新能源的胃口了。
我们再看看朔州市的基本情况:
朔州市是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下辖2区1市2县,位于山西省的北部,大同盆地西南端,南临忻州,北接大同,西北与内蒙古交界。东西宽约145千米,南北长约为133千米 ,全市面积约1.07万平方公里;同时,我百度了一下朔州的其他经济情况数据,2017年人口177万千瓦,2017年的GDP是984亿元,按每年6.5%的增速,2020年的GDP应该在1200亿元左右(具体数据百度不给力,没有查到)。
按照朔州市的这个千亿级新能源发展规划,每年要产生250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按照1:2的经济拉动,新能源每年贡献500亿元以上的GDP,占到地方经济的30%以上(按每年持续6.5%经济增长),按此数据,过去是煤炭经济,一下转型成为新能源经济,从这个角度分析也是一种创新。
我还注意到两个数据:
地形地貌:朔州山地面积为281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6.5%;丘陵面积3648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4.3%;平原面积416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9.2%。
矿产资源:朔州境内已探明矿产有35种,主要有煤炭、石灰岩、铝土矿、耐火粘土、铁矾土、云母、石墨、石英、高岭土、沸石、长石、铁矿以及一定储量的金、铜、稀土等。各类矿产资源潜在价值25870亿元,占山西省17%,位居山西省第一
土地和电网及消纳能满足和配套吗?
根据规划数据,除了710万融合项目,20万农村能源革命项目外,其他都是风光新能源项目,差不多1600万千万,需要的土地绝对不是一个小数。3060新能源发展最大的几个障碍就是土地和电网,根据资料显示,朔州是煤炭资源型经济模式,电源装机规模已经达到1779万千瓦,火电为主,同时新能源装机比例达到1/3,未来每年平均新增的装机规模超过300万千瓦,土地供给能不能满足,电网建设配套能不能及时,电力外送能不能达标。我简单按5:5的风光比例,用地指标需要5万亩左右(每年300万的装机规模)。
朔州市火电为主的电源结构,碳减排的压力很大,规划这么大的新能源我想也是情理之中,但朔州也就200万人左右,并非工业型城市,这么大的电源装机,卖电肯定是毋庸置疑,问题在于电力外送不是一个简单的线路问题。不过朔州确实有一个优势,那就是矿区后续治理的光伏可能是个潜在的发展方向。
新能源发展,需要产业协同,才能走得更快更好
3060的目标颁布仅仅过去4个月,朔州颁布了如此大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对我们行业来说,绝对是件好事,无论是风电,还是光伏,不是在规划的区域里把风机树立好,光伏板安装好就结束了,还要电源的接入,电源的送出和消纳,电网的规划等其他产业链的下游协同配套才能做到,我也相信朔州有这么多资源,问题是能实施不?
科学规划,理性发展,新能源才能健康发展,我相信过去风机晒太阳的问题不可能再现,即使3060的发展压力再大。各地新能源的规划肯定随着3060的考核压力大规模增长,但压力再大也需要根据当地的资源、土地、电网、消纳等合理规划,否则一届政府之后,留下一地鸡毛,对地方经济的伤害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