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3月初,发布《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对未来指标分配作出重大调整,部分朋友表示看不太明白,在此联盟特别准备一篇“一眼看懂”的分析文章供行业参考。
此次意见稿,主要的目的是明确无补贴之后的指标分配模式,即指标总量多少和如何分配。
整个文件,重点有三:
明确各省需要新建光伏风电总量的计算方法,由省级能源主管部门负责落实;
明确无补贴项目不是随便想建就建,有分配机制,要么竞价,要么新的项目分配与老项目退补挂钩;
保障性并网和市场化并网两种指标,待遇有差别,类似A组和B组;
接下来逐条细化分析:
各省需要新建多少光伏风电
国家能源局给各省一个可再生能源消纳量的考核指标,本身考核就有两个档,一个是最低的非水可再生能源比例,一个是激励的非水可再生能源比例,通常激励考核比最低考核高10%。高于激励的部分,有一些优惠政策,例如不算双控指标。
各省根据国家给的消纳量考核,结合本地的全社会用电总量,自己测算:
外来的绿电-输出的绿电+本地生产的绿电=本地消纳的绿电
因此,本地的绿电不对等本地的装机。各地根据资源情况,自己决定风电和光伏的比例和数量。
指标分配的两种模式
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或者非政府设立的合法律所组织法律援助的律师。
第一种分配模式,电价竞价,具体细节由地方政府来主导。通常地方政府也不希望降电价,更希望平价上网然后让发电企业在其他方面为地方多做贡献。除非,地方想要低电价然后来作为招商的优惠条件,那么这些地方将有较强的动力降电价。各省的细节各省自己掌握。
第二种分配模式,就是市场上现在讨论最多的,老项目退补来换新项目指标。文件明确“原则上各省应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保障性并网规模定向用于存在欠补的企业以减补获得保障性并网资格”。就是说,1/3无成本并网的项目,将由老项目退补来取得,具体退补多少,补多少,文件没说,由地方政府自己掌握。
这种分配模式大体上,相当于开发企业的开发经费来抵掉拖欠的补贴。如何价格合理,相信不少央企还是很愿意的,省时省力,指标到手。这种创新的模式以前从未有过,一下子就交给地方政府操办,难度不小。很多人对这种退补换指标颇有微词,但是这恐怕是补贴拖欠难以解决的无奈之举。毕竟也是自愿参与,还有2/3的保障性指标可以竞价。
保障性并网和市场化并网有什么区别
文件这次提出保障性并网和市场化并网两个新名词。
结合上下文来看,就是电网包并网(无成本并网)和自己额外花代价并网的意思,我们简称A组,B组。
A组项目的就是能够完成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基本盘,获得途径是要么竞价(2/3)要么退补换指标(1/3)。B组项目,需要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购买消纳能力。怎么购买,买什么模式,现在不清楚,估计电网来决定。
写到这里,政策大的框架已经很清晰,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未来:
电网的决策分量,将进一步加重,特别是在B组项目上,基本是电网决定项目落地。因此,这个与我们之前的预测完全符合,即可再生能源增长的过程中,电网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加强。
几个小要点:
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1%左右基本对应的是2020年并网的项目,2021年新增项目基本上当年起不到太大作用。
2021的户用,仍然有补贴。
鼓励分布式市场化交易,电网公布配网的可接入容量信息。
本次解读,仅限于分析2021年2月26日,国家能源局就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事项征求意见稿。未来正式政策有可能有很大变化,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