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3100元/kw含塔筒的价格,需要给大家说明的是:
1, 价格是基于三北大基地,风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其他地区不适用
2, 机型必须是4.0MW甚至更大容量机型
3, 价格发展到这个局面,其实并不是某些主机装备企业故意打开价格战的血拼,而是技术进步和市场倒逼的结果,并不存在指向性的说哪一家企业。
近期三北项目招标,基本上已经不考虑4MW以下容量的机型,再看各家的机型型谱,针对三北的大容量机型基本上市全面开花,而在2019和2020流行的3.X平台机型似乎开始悄悄退居幕后,由此我想到了一个问题,3.X平台机型的未来出路在哪里呢?
3.X平台机型已经成为一个经典成熟机型
我们先看看主流厂家的3.X机型型谱:
数据来自网络个人统计
很显然,容量从3.0MW到3.6MW,叶轮直径从150m到164m,单位千瓦扫风面积从5.5到6.4平方米/kw,塔筒高度也最高可以覆盖到140m,产品的风速区域也相当宽,从8m/s到5m/s都可以实现高发电量;而核心大部件的配套产业链经过了2年的产业提升和发展,无论是质量可靠性,还是技术成熟性及产能保障,都极尽完美!
然而,市场的发展却好像给大家开了个玩笑,三北大基地的横空出世,一下子把机型容量从2.X直接提升到4.X,甚至5.X,行业企业好不容易培育开发的一个经典机型就没怎么生产就感觉落伍了。
3.X机型还有未来吗
答案是肯定的。
从全国的风电场市场容量来看,风电的主要区域在三北区域,根据个人感觉(未做统计),65%以上的风电场在三北,如果将来老的2MW以下(含)风电场的退役重生看,退役后的风电场重新规划大基地将是必然趋势,4.X和5.X以及更大容量的机型市场前景非常值得期待。但是三北以外的市场是不是就没有必要去重视呢?
南方未来风电市场的主流是分散式,小容量的建设规模,非技术建设成本相比北方区域要高得多,更重要的是,风资源条件很差,5-6m/s是主流,甚至更低,大容量机型意味着大叶轮直径,无论是运输,还是施工吊装,单位千瓦的成本都非常高。
湖南剩余风资源都在5.5m/s左右,大部分更低,采用上述表格中的160机及其以上的叶轮直径3.X机型,已经是运输吊装的极限。
贵州中水电黄莲坝项目采用了金风的4.5MW机型,其实这是一个无奈之举。贵州的生态,林业和红线要求极为严格,未来保证容量,在少数机位采用4.5MW机型。
云南的风资源不错,但是海拔较高,折算成标准密度下的风速其实也不是很高,只不过风频较好,发电小时数高,这批项目采用主流风机还是3.X,4.X也是少数机位而言。
广西目前普遍采用3.X机型,主要考虑也是机位和风速,从投资收益以及经济性考虑,这个机型是最佳选择,施工,用地以及风机出力现有的叶轮直径条件下具有最佳的性价比。
湖北,江西等地,未来也是3.X的主流市场,未来集中大容量规划的风电场可能性较小,在山地运输复杂条件下的区域建设风电场,其实3.X已经是有点勉强为之。
三北还有很多低风速区域,大容量意味着大叶轮直径,要达到和3.X同样的单位千瓦扫风面积,那叶片的长度增加需要承担一定的压力,至此三北低风速也可优先采用3.X机型
平价时代的3.X机型如何发展:提质增效降本
显然,在新的平价形势下,如何和传统电源竞争度电成本,需要风机装备企业在产品的设计方面精益化,要深耕机型的出力,提升风机的发电效率,降低风机的载荷,降低风机的重量,降低风机的成本,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延长风机寿命,提升产品大部件可靠性,降低全生命周期智能运维成本。在机型的标准化,模块化方面进行精益设计,向光伏学习,用单个百分点作为降本增效目标,最大程度降低单位千瓦造价,降低度电成本,让风电可再生能源成为最具竞争力的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