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我国清洁能源持续快速发展,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至2019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长约12%,其中新增装机容量在全国电源新增装机容量中占比均超过50%,领先化石能源新增装机容量,可再生能源已逐步成为新增电源装机主体。而作为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十余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截至2020年中国风电总装机规模位居全球第一。与此同时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已具备海上风电大规模开发条件,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和制造能力,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再次成为我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焦点,同时也带来了海上风电钢材需求的“新动向”。
海上风电发展迅猛
我国海上风电享受补贴并大规模开发始于2010年前后。当年,国家能源局、海洋局组织了国内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在国家环保政策发力、新能源产业政策支持以及固定的高电价等多重刺激下,我国海上风电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国各地符合规划内核准海上风电项目17个,总容量达3500万千瓦以上,并网容量699万千瓦;同期,全国海上风电投资2787亿元,同比增长42%。与此同时,海上风电项目建设火力全开,众企业紧锣密鼓地加快工程进度,项目建设动态频繁。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上半年有30个海上风电项目在建或开工,装机容量1297.28万千瓦。据预测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将达3000万千瓦,“十四五”时期将新增2400万千瓦。
但随着国内政策的转变,海上风电的发展也将继续深化。2019年5月24日,发改委公布《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将陆上、海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均改为指导价;9月份,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再次明确传递国家将停止海上风电补贴的信号,提出海上风电和生物质发电由地方核准的,未来由地方解决补贴问题。今年1月,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21年12月31日后新增的海上风电将不再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中央财政补贴的退出,对整个海上风电产业来说,意味着2022年将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关口”。
但海上风电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的脚步将不会就此停止下来,未来海上风电产业将继续向深海推进。经过近些年的爆发式增长以及最近的“抢装潮”,我国近海风电资源的开发已经趋近饱和,而远海海域风能资源更丰富,风速更稳定,不占据岸线和航道资源,能减少或避免对沿海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无论从开发条件还是风资源来看,都具备强大的吸引力。同时规模化的海上风电场,才有条件结合制氢、储能、海水淡化、海洋牧场等新型产业,从而形成多种产业集聚的深海产业基地。
海上风电装备及技术不断突破
伴随着疫情持续影响,2020年陆上风电抢装进入尾声,风电吊车、风电产能不足问题严重限制着项目建设进度。对于海上风电而言,风电用船、风机大型化技术、设备产能则是关键影响因素,面对海上风电新的发展需求,我国海上风电装备制造行业已经开始试水了,在适用于大水深的浮式风机基础方面,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正积极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海上浮式风电装备研制”。该项目拟通过开展海上浮式风电装备总体设计、系泊系统设计、制造与调试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完成大功率海上浮式风电装备研制,并实现海上浮式风电装备的工程示范应用,填补我国目前在大功率海上浮式风电装备一体化设计及应用验证方面的空白。
而且国产风机在关键技术上也在不断进行突破,最近国产大兆瓦级海上风机也陆续面世。7月1日,金风科技研制的国内首台具备完全知识产权的8兆瓦风机并网;7月8日,明阳智能发布迄今国内最大的11兆瓦风机;7月12日,东方电气10兆瓦机组在福建兴化湾并网,这是国内投产的首台10兆瓦以上风机。
海上风电“深海化”推进钢需
在未来的海上风电行业,规模化开发、向远海推进是大势所趋,从而也对整个海上风电用钢需求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这就需要海上风电装备行业加强大功率机型、高智能化机型的技术研发,同时,海上风电装备行业也应加快风机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步伐,海上风电用钢不仅有普通钢材,还包括棒线材、中厚板、耐候钢、轴承钢、齿轮钢等高性能耐腐蚀的特种钢材。
“十四五”规划期间是风电行业进入平价时代的拐点,也是风电行业新发展的起点,我国将以百万级或千万级海上风电基地模式示范建设,通过发挥“统一规划,统一送出,统一实施”的规模效益,加快海上风电集约化发展,争取“十四五“末期实现平价上网。在平价时代下,深海风电基地建设将成为长远发展的增长点和着眼点,拉动我国形成万亿级规模的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从而有效带动海上风电用钢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