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8日15时21分,三门峡风电公司清源风电场十号机组顺利并网发电,成为河南省首台并网风力发电机组,实现了河南风电项目零的突破。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梦想从这里起航,推动着风电这艘发展巨轮在中原大地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清源风电场
开疆拓土
踏破铁鞋 · 厚积薄发
作为河南省第一个风力发电项目,从前期规划、项目核准到工程建设,一步步走来,凝聚了无数大唐豫电人艰苦创业、甘于奉献的心血和汗水。2005年初,前期人员用双脚丈量了无数座丘陵,开始尝试选址测风、选址。山区交通不便,设备难以运输,便开辟出一条条便于运输的交通线;缺乏技术人员,就到处查阅资料、虚心求教专家,边干边学,摸着石头过河。从正式开工建设到首台机组并网发电,仅仅用了5个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该项目的引领带动下,三门峡市风电装机规模、核准容量、运行效益均居河南省首位,被列为河南省百万级风力发电基地之一。
匠心运维
脚踏实地 · 志存千里
奋斗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运行至今,清源风电场作为行业里的“老员工”已安全运行4617天,可利用小时数993小时,风机可利用率99.52%。
十三年征程,砥砺前行,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这离不开清源人的辛勤付出、细心耕耘。他们始终以一颗“工匠”之心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用匠心守护每一台风机。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设备运行维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喂,小秦,这路都封了,我们上不去山干着急,山上没啥故障吧?”“陈师傅,你放心吧!我跟小高平时跟着你没少学,场长也常给我们补课,有啥搞不定我们就住风机上!”“对!风机不转不下山!”这群小伙子们的豪言壮志中暗藏着13年沉淀下来的“清源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
从2013年点滴摸索着学习设备维护开始,“清源精神”指引着大家战定检、斗疫情,最终磨练出了自主维护、自主定检的精锐之师。
创新进取
初心不改 · 方得始终
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面对机组不断老化,设备故障频发等问题,该风电场设备治理局面困难重重。为了扭转局势,该风电场果断出击,创新思路,深化合作,先后开展了设备治理降缺陷行动、东汽风机治理深化攻坚行动等,先后获得发表创新论文12篇,获得专利数项。
实地讲解
仿真培训
2020年,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风向标精准对‘0’安装辅助工具”,在不加装设备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提高机组发电量,在4-9米的风速时单台机组最高提高发电量16.9%,实现了“无成本”提质增效。“以不知、不懂、不会为耻,以能干、会干、巧干为荣”,“知耻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潜移默化的让“老员工”焕发出新活力。
传承发展
薪火相传 · 勇往直前
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摇篮,匠心在清源代代传承,从这里走出的一个个技术大拿们把“清源精神”带去了公司的每个角落。2019年7月,荆山风电场提前半年开始自主维护,发电利用小时数在洛阳地区排名第一。2020年,鞍子山风电场研发的上电风机冷却系统加装二次冷却装置,同比提高风机可利用率0.9%;自主设计风机润滑泵油位标尺,能防止大部件因润滑不到位或者润滑过量引发设备损坏,预防了风机大部件润滑隐患。
一个个数据、一次次技改都凝聚着一代代“清源人”的坚持和信念,“干就干一流的事,干就干成一流”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他们严于律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