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姑黄茅埂风电场面临困难
1、自然条件
(1)项目处于海拔高达3850米,
(2)常年浓雾弥漫,能见度不到5米,
(3)高山峻岭,深沟壑,重覆冰,临电线路覆冰直径80cm。
(4)冬季长达135天,年均霜期125天。
(5)项目境内自然灾害频繁,主要有冰雹、暴风雨、泥石流、干旱、低温等。
(6)能频发强雷电,造成严重的雷电灾害。
2、其它困难
(1)运输困难
(2)材料短缺
(3)施工不便
(4)吊装挑战
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国风电装机累计达17757万千瓦,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的低风速、分散式风电开发成了“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的重头戏,在复杂地形的建设步伐开始加快。
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毕竟,面对风电机组这样体积庞大、高速运转的电力设备,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特变电工承建的美姑黄茅埂150MW风电场,黄茅埂风电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交汇处,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山峰高耸、河谷深切、高差悬殊,在开工伊始便遇到六大难题,一是项目处于海拔高达3850米,二是常年浓雾弥漫,能见度不到5米,三是高山峻岭,深沟壑,重覆冰,临电线路覆冰直径80cm。四是冬季长达135天,年均霜期125天。五是项目境内自然灾害频繁,主要有冰雹、暴风雨、泥石流、干旱、低温等。六是能频发强雷电,造成严重的雷电灾害。
凭借过硬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特变电工形成了独有的一、二、三、四QS管理标准化体系,2018年9月,美姑黄茅埂风电场验收顺利通过,75台单机容量2MW的风力发电机组全部投产。按照风电项目固有的建设周期,要确保工程高质量如期投运,难度较大。特变电工员工克服严寒缺氧、水土不服、气候反常等不利条件,在如此复杂的条件下,用一年半的时间攻克了多道难关,啃下一块块“硬骨头”,在海拔3800米的美姑县建起了一座高山风电场。
硬骨头一:运输困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的《蜀道难》可能是对四川省大凉山最生动的描述。进场道路全长32公里,爬升高度近2000米,低压低氧、潮湿寒冷都给道路施工带来了极大难度。为此,特变电工设计、技术及安质部门先后十几次进行实地勘探和技术论证,最终修建的道路承载了约1000多辆重型设备运输车辆安全通行,单体最重车辆约100吨,长56.8米。在交通、道路管理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将数百公里长的电缆等设备安全运输到山上,克服运输难关。
从公司到事业部,再到项目部,特变电工形成了自己的三级监管体系,职责清晰,多部门配合,有效推进各项检查,缩短建设周期。在建设过程中,塔材无法依靠机械运到山上,为缩短运输导致的工期延误,经过设计优化降低塔材重量,改用骡马运输。
硬骨头二:材料短缺
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通讯不便等原因,美姑项目周边符合风电场建设施工要求的砂石料、混凝土短缺严重。项目负责人走遍了周边砂石料厂,对砂石料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含泥量、泥块含量、含水率、饱和面干吸水率、颗粒级配等进行多方面对比,选择合适的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并在建设过程中进行全批次检测,保障项目材料供应和工程质量。
硬骨头三:施工不便
据气象部门统计,美姑地区一年有240天左右都在下雨,有效工期短,对项目按时完工提出考验。对此,特变电工相关部门对施工各个标段计划做详细的分解,并将计划上墙作为每日落实依据,针对每日施工偏差情况进行纠偏。
同时,在风电场建设过程中,项目部努力平衡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减少风电场建设对能源系统、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以及主要污染区域的影响,全面实施绿色施工。
硬骨头四:吊装挑战
低风速风机塔筒高、叶片长,吊装难度大。对此,相关负责人在施工现场全面分析并制定了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积极协调机械设备和人力资源的投入,见缝插针,与恶劣天气抢时间,积极推进现场的风机吊装工作。同时,选用具备施工占位小、通行性好、爬坡能力强、可靠性强,转场快捷高效等特点的起重机,通过实施多作业面吊装流水作业和对3台主吊的机位合理调配,使风机吊装的工作节点工期提前完成。
在施工过程中,各方严格落实各项安全施工管理制度,大力排查与政治安全隐患。负责人表示,他们认真执行制定的风机安装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对整个风机吊装过程严格“旁站监督”,确保风机吊装各个作业环节的管理到位、责任到人,最终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了75套风机的全部吊装任务。通过风险辨识与评价、保障和监管体系、精细化管理、绩效管理这四个维度质量管理,实现了高质量安装。
为了确保风电场建设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统一、规范,方便项目管理人员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并对项目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特变电工制订了整套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对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内容和标准做出统一规范。
凭借认真负责、严格规范的作风,特变电工在18年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从未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对所有人而言,这都是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