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兼CEO 张传卫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大考。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形势,政府通过哪些产业、行业、手段、项目,能够迅速、直接、长远拉动经济建设,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兴国之基。
我提出建言: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通过新基建、新业态和新技术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更加牢固地夯实制造业这一国家经济根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振兴实体经济,长期拉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证中国经济大势长期向好、行稳致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支撑。
防止冲击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因素增长
一是千万不要再回到靠房地产拉动的饮鸩止渴上来。地产调控政策松绑从短期看可能会对经济产生刺激作用,但从中国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及产业经济结构调整角度看,无异于饮鸩止渴。实体经济,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出口,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对于稳就业、稳增长、稳外资都是上策良策。中国亟待通过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带动实体经济的振兴。以广东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为例,未来三年可在珠江西岸形成两万多亿高技术含量、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仅在风电行业就直接带来至少5万就业岗位,名副其实成为广东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支柱。
二是不能再回到靠低端制造广种薄收的粗放型经济上来。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维持低端制造、劳动力红利、资源消耗等优势的条件已不具备,也不应该。我们必须在高端制造、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等方面体现新的竞争优势。进军高端装备制造,占领世界制高点,是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新高度、新任务。
三是不能再回到以牺牲环境为沉重代价过度开发能源的发展方式上来。疫情之后,经济重启,会对能源有增长性的需求。蓝天保卫战,大气治理攻坚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是站在人类命运的战略高度来擘画、领导、推动能源革命。安全发展,绿色发展的态势来之不易,千万不能因为一场疫情就乱了阵脚,倒退回去。
四是决不能回到只顾眼前不虑长远的权宜之计上来。疫情之中出现诸多新业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民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动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产生的新要求,都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最重要的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优势明显,吸引力巨大。关键是要有合理的良性政策引导,比如企业减负,个人减税,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普惠政策,培育新经济,激发新活力。
五是不能不顾全球经济影响走到偏安一隅保守发展模式上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这是中国也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意愿。守望相助,风雨同天,命运共同,是抗击疫情的全球共识,也应该是疫情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共识。我们的经济已经深深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我们的发展也要在全球化中增长新动能。
应对疫情影响振兴实体经济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一是振兴实体经济是中国实现强国梦的坚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前年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更是叮嘱我们“要在装备制造业强国中显身手”。广东迅速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出台一系列政策、打出“组合拳”支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创新发展。受益于广东海洋强省战略,明阳正承担海上风电大风机及相关重大装备研究制造、海洋工程建设的任务,在粤港澳大湾区带动形成万亿级高技术含量的世界级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现在,全球高端装备制造竞争激烈,都在通过战略规划、资金补贴、政策倾斜等,推动社会资本和研发资源向实体制造快速转移。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中国制造弯道超车、强大崛起的最佳机遇。中国应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注入国家意志,实现装备制造从大国到强国的民族梦想。
二是振兴实体经济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也稳住了经济、社会、民生,优势是共产党领导,是我们的社会制度。正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其优越性,才使我国拥有全世界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这是企业构建完整、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体系的有力支撑。正是在国家这样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上,加快振兴实体经济,长期拉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才越来越自信、有底气。越是危机时刻、重大关头,我们越要坚定不移的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把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更高层次、更大力度、更广范围、更全系统,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推动工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未来新基建将为我国经济带来新增长点,推动科技创新与引领,孕育新经济成分和结构,预计三年拉动投资将超过4万亿元。这也为我们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振兴实体经济,保证中国经济大势长期向好、行稳致远提供了有力支撑。
应对疫情影响振兴实体经济长远发展的建议
要坚定不移更加牢固地夯实制造业这一国家经济根基。
首先,要加大对装备制造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并落到实处。高端装备制造的关键技术创新是国家建设需要的核心技术,是大国重器,研发技术难度高、资金投入巨大,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在自主保障能力建设过程中给予特殊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扶持。国家应在政策性银行设立重大装备创新风险基金,建立重大技术创新融资平台,吸纳民间资本,共担风险,共享成果。同时构建对制造业特定的土地供给机制,在土地资源供给方式上实施快捷核准挂牌机制。
其次,降低装备制造业企业过高的融资成本。现在,我们国家制造业融资的年利率大体在6%,相比欧美发达国家,融资成本较高,影响竞争力。国家商业银行应为高端装备制造设立专项贷款,降低利率,减少融资成本。
第三,消除实体经济的税外收费。费用过多过高,是所有实体经济面临的共同困境。过高过重的税外费,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竞争力。地方非税费应强制性减半,对乱收费、不当收费进行专项巡视,该清理的清理、该取缔的取缔、该减少的减少,进一步减轻实体经济负担。
第四,要增强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活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在创新、活力在创新。没有创新就会被淘汰。企业现在的创新代价过大。不少项目需要几年十几年时间,花费巨大。研制成功后又要融资建生产线、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再加上不断上涨的人力成本、知识产权保护成本等,几乎没有利润可言,企业失去持续创新的能力。国家应通过税收减免、资金补贴、风险投入、政策扶持等手段,鼓励装备制造创新,助力中国创造。
要紧紧依靠中国自己的企业,高质量推动实体经济建设,把中国产业链和经济基础的安全紧紧掌握在自己手里。
我们要实现中国创造、中国高端制造,要靠我们自己,要靠我们自己的企业。要为民营装备制造企业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要在具体政策方面加大对向民营企业帮助力度,加大资金、政策、技术扶持力度,促进国家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行业良性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确保民营企业在装备制造领域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我们将不负重托,不负时代,为强大中国装备制造业,加快振兴实体经济,长期拉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