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天边来,带着激情和豪迈;
风从戈壁来,带着希冀和梦想。
探路、丈量、定位、踏勘、筑基,面对着从未遇到过的地质面貌、从未有的施工经验,木垒风电项目建设者正一脚深一脚浅摸着“石头过河”,一点一滴的推进项目的一流建设……
5月9日,在大唐新疆清洁能有限公司木垒风电项目复工整整两个月的日子,我们踏着一路的长风,经过近6个小时的长途车程,来到了木垒深山戈壁,走进坐落于此的大唐木垒老君庙第一风电场100MW项目建设现场。
木垒老君庙风电项目位于天山北麓的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县东北约90公里处,在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的风蚀残丘的戈壁丘陵深处,是西风气流自西向东穿越新疆的必经之地,具有非常优良的风资源,但现场却无水、无电、无网络通讯,环境异常艰苦。
“一难”
“基础太难挖了,从未遇到过如此地质面貌!”韩志伟说道。
通过实地查看风机基础挖掘切面,才能深深体会到韩志伟说的挖掘是多么困难。
可能大多数人看到木垒风电项目地表地质为风化页岩,岩石轻轻一掰就碎,但是如果向下挖掘才知道底下的岩石多么坚硬。地表层下分别为风化页岩、强风化砂岩、中风化砂岩、强风化凝灰岩、中风化凝灰,多个岩石层,可谓是硬度等级逐级递增,挖掘施工难度逐渐加大。而清洁能源公司成立至今,在风电、光伏项目建设中也没有此类的施工经验可借鉴,但建设者们却从未退却,而是咬紧牙关、逆流而上,在建设过程中一点一点摸索经验。增加大型机器,先行挖掘易挖基坑点位,采用人休机不休等施工方式,由先前7一个基坑到现今的4天一个基坑,施工周期逐渐缩短,后期将对施工难度大的基坑采用爆破方式。
“二难”
以往建设的风电项目没有任何一个像木垒风电项目社会依托这么差,戈壁运输这么长。
项目建设中最大的难题莫过于物资及时到位,而运输就是最大的“拦路虎”。韩志伟介绍,木垒风电项目进场戈壁土路较长,项目又处于戈壁山丘之中坡陡路窄,对于风机的大件运输非常不利,而物资供应基本都要到木垒县调运,生活用水、零食在这里都是紧俏物资,更没有机会可以娱乐放松。
因此,项目部全体职工把更多的时间专注在工作上,研讨、交流如何在实际施工操作中减少偏差,争取减少损耗;如何提优化管理,推进工程高质量建设。从该项目开工,木垒风电项目建设团队克服恶略环境、潜心建设,不怕吃苦,刻苦钻研项目一流工程建设。
“三难”
项目建设处于戈壁风蚀残丘,地貌情况复杂,施工难度更是难上加难。
该项目风机点位多处于山丘之上,且两个风况最好风机点位,位于两处山高坡陡的山丘顶端,越野车攀爬都非常困难,更别提大型机器了。为了不放弃每一个点位,该项目的筹建者们缜密研究每一个点位建设方案,确保在计划期内完成每一个节点任务。
不远处,在一处规划好的风机基础位置上,一台挖掘机开始松土施工。而在另一处已经挖好的基坑中,泵送设备正在向坑底注入混凝土。
“安全是第一位的,既要保证进度和质量,更要保证安全,这是底线。”韩志伟和前来“督战”的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王效辉边走边聊。
“从3月10号全面复工开始,我们就进入了‘倒计时’状态,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往前赶。”韩志伟说道。
时间若离弦之箭飞奔向前。木垒项目所有参建人员的心里都装着一张“作战图”,其中有节点部署、有过程管理、有完成目标,大家誓把被疫情耽搁的时间抢回来,按照重新编排的施工网络计划,几乎时时刻刻“钉”在现场,分分秒秒协同作战。一天天,项目从最初的效果图渐渐地在这片大地上变成现实。
迎难而上是大唐新疆清洁能源人的处事风格,木垒风电项目将打造风电发展新模式,推动能源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发展,提高风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促进风电生产运维和信息深度融合,力争将木垒风电场建设成为集品牌塑造、智慧风场建设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