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装第一个2兆瓦(MW)样机风场
第一个小批量风场
第一个自建风场
第一个单体容量最大风场
……
很荣幸
这个33岁的小伙子都见证并参与过
樊强
出生于1986年5月,中共党员,现任中国海装新疆事业部经理、党支部书记,曾多次获得中国海装“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称号。
10年间
他“追风”的步伐
从内蒙古的大草原
到西北的黄土高坡
再到新疆的戈壁大漠
一路向西、永不停歇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首战”内蒙,练就扎实本领
2009年6月,走出校门的樊强踏入中国海装大门,当年12月,他就被派往内蒙古辉腾锡勒风电场。这是中国海装第一个样机风场,安装了12台2MW样机。
冬天的内蒙古气温能达到零下30~40摄氏度,作为检修技术员的樊强和同事们一起在极寒天气中“战斗”。为了排除故障,他们有时在塔舱内连续工作10余个小时,饿了就啃点干粮,渴了就喝点水,困了就和衣小憩一会儿。在此期间,樊强学习掌握了中国海装第一批机组的设计、调试、维护等多方面的技能和知识。
2010年,随着中国海装第一个小批量风场——通辽市珠日河风电场的建成,樊强辗转“战场”,负责该风场机组的运维工作。2011年11月,通辽风场突遇70年难遇的暴雪,所有工作人员被困现场。为突出重围,樊强带领项目组成员采取自救和互救的方式,终于在凌晨4点返回驻地。第二日早晨7点多,在确保安全的提前下,他带领团队在雪地里徒步了5公里,又返回到现场继续投入机组的故障排除工作中。
在内蒙古3年多的工作经历,磨砺了樊强坚忍不拔、无惧困难的品格,他的业务能力也“蹭蹭直上”,成长为中国海装的技术骨干和项目管理能手。
转战新疆,刷新吊装纪录
2013年,新疆成为中国海装风电开发的一块“热土”,批量装机拉开帷幕。就在这一年,刚刚升级为爸爸的樊强,义无反顾地由陕西靖边风场转战新疆巴里坤三塘湖项目,担任项目经理,全面负责新疆巴里坤盛天三塘湖、天电三塘湖和新华三塘湖3个风场的机组吊装、调试、维护及项目管理工作。其中,盛天三塘湖风电场是中国海装首个自建风场,备受关注、意义重大。
2013年6月,伴随着30~40摄氏度的高温,盛天三塘湖风场正式开工。那段奋斗在戈壁的日子,樊强记忆犹新。他记得,有一次在吊装时现场到货了2车箱变,由于现场施工进度需要,箱变必须在第二天卸装完毕,但当时由于厂家疏忽,并未一起发运卸货的工装,大家看着眼前的这些设备只能干着急。面对这一突发问题,樊强及时让项目组成员收集厂家相关数据,协调安装公司、监理单位的技术人员沟通讨论,并提出了制作临时工装的方案,经过连夜的设计、加工、焊接、实验,2车箱变成功卸货,此时他和团队成员已连续奋战了20多个小时。
正是凭着这股干劲,樊强和团队仅用时30天就完成了三塘湖风场全部24台机组的吊装,刷新了中国海装的吊装纪录。该风场于2014年1月28日实现并网发电。
挺进景峡,调试效率创新高
2015年,在完成三塘湖风场建设后,樊强从一片戈壁又走到了另一片戈壁——
国华景峡风电场,带领团队投入建设中国海装单体容量最大风电场的“战斗”。
初到景峡,犹如进入“原始荒野”。樊强团队跟着施工队开辟简易道路,住进板房。大西北夏季的高温、冬季的严寒都让原本条件就极其艰苦的项目施工更加困难,但严寒酷暑、风霜雨雪都挡不住樊强和团队成员勇毅前行的脚步。经过一年半的努力,景峡风电场300台机组全部吊装完成,但随后开展的调试工作更是挑战重重。
2016年12 月12日,调试的“战斗”正式打响。在时间紧任务重、天气恶劣严寒、人手紧缺的局面下,樊强带领项目团队全力以赴。他带头作表率,每天凌晨5点起床,根据前期制定的方案讨论当天工作,梳理重点难点,随后出发前往风场开始调试,协调现场工作,晚上和团队成员一起总结当天工作情况、计划安排第二天工作,每天都是如此。短短13天,这支“铁血”团队就完成了300台机组的调试工作,这一纪录也将业内的调试效率提到了新高度。
每当在风场看着一排排风机
樊强就感到莫名亲切
戈壁一天天、一年年的坚守
令他终身难忘
一个个风场的并网发电
让他无比自豪
也更让他执着于自己的“追风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