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正在成为风电新一轮“逐风口”。
开发潜力巨大,且靠近东部用电负荷中心,发展
海上风电正逐步成为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战略支撑。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海上风电储量大,5—50米水深、70米高度的海上风电可开发资源约5亿千瓦(水电约6.6亿千瓦)。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累计核准的海上风电装机总容量超过5895万千瓦,新增装机同比增速约接近42.5%。
2019年以来,一系列政策利好也正促使
风电企业继续加大海上风电布局力度。截至2019年3月,国内已核准未开建的海上风电项目容量达到41379.5MW,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数字。另据《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的路线图:未来1年内,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将达到10GW,并重点推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的海上风电建设。预计到2035年总装机将达1亿千瓦,2050年达2亿千瓦。
此外,2021年前我国海上风电建设或将形成一波“抢装潮”。受5月份电价政策影响,开发商为获取高补贴电价,也促涨了热火朝天的海上风电“抢装潮”。按照政策规定,2018年底前大量突击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如在2021年底前全部机组完成并网的,才能执行0.85元/千瓦时的高上网电价。在政策推动给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的同时,也给行业提出了“如何有效降低风电度电成本,以尽快实现平价上网”这一难题。
从目前国内已建成的海上风电场运维情况看,海上运维工作量是陆上的2—4倍,费用远超陆上风电。而在风场整体容量一定的前提下,单机功率越大,所需机位点越少。得益于技术降本以及供应链的发展,在单机功率迅速上升的情况下,机组部分的费用几乎保持不变。仅就风电大机组研发而言,如何平衡高成本和发电收益之间的矛盾成为海上风电的秘钥所在。单纯从产业发展规律和海上风电现状来看,国内海上风电真正实现零补贴要在2025年之后。
也就是在通往平价化的征程中,海上风电面临着进一步降成本的迫切任务。目前我国现有的海上风机主要采用的是固定式基础,基本都安装在浅海区域,水深不超过30米。而在海上风电项目成本构成中,风机费用占到总成本的四成左右,对项目总体投资指标影响较大,风机也是确保项目业主收益的重要基础。对此,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海上风机的单机容量必须根据风资源条件、施工工艺条件决定。
根据《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截至2020年,实现对10MW以上特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完成概念设计和关键技术研究。需要警惕的是,海上风机的功率并不是越大越好。有整机厂商提出开发商更应注重提高发电量,而非一味地要求降低投资成本。面对大规模开发补贴退坡、建设成本高、技术创新不强等问题,海上风电下一步该如何发展?
提质增效成为当前海上
风电产业链的着力点。值此背景,作为首部海上风力发电场国家标准,将于2019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标准》填补了我国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标准的空白。由于风电场工作环境千变万化,因此风电场的运营方案直接影响到风电整机设备的设计方案。这也是风电产业链以设计为核心的原因。
随着海上风电高速发展,近海资源开发必将逐渐饱和,海上风电势必走向深远海。在此期间,三峡集团、国家能源集团、中广核、国家电投等实力雄厚的央企都加大了海上风电的布局力度。未来已来,竞价时代的您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