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7年后,斥资20亿元成立了融风公司,宣布重新进军风电等新能源业务。
无独有偶,不久之前,中石化也发布公告称,已建成国内首座集油、氢、电能源供给及连锁便利服务于一体的油氢合建站,成为布局加氢站最积极的能源央企。
在已经过去的2018年,油价从80多美元下跌到50美元,而新能源汽车的全球销量却几乎翻了一番,同时风电、光伏装机再创新高,世界能源正向可再生能源时代发展。绿色低碳在全球范围内已成共识,能源公司战略转型迫在眉睫,“三桶油”也不例外。
“卖油郎”的新能源之路
7月2日,
中海油在上海成立了全资子公司中海油融风能源有限公司(简称“融风公司”),正式重启新能源业务。
据工商信息显示,融风公司的成立时间为2019年5月30日,注册资金为20亿元,经营范围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的开发、建设及经营管理,从事清洁能源、新兴能源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
中海油此次宣布进军风能早已有迹可循。早在今年年初,中海油就在公布的2019年经营策略和发展计划中提到,将积极探索
海上风电业务。彼时,中国海首席执行官袁光宇称,公司认为海上风电是诸多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种类中与中海油契合度最高的领域,中海油丰富的海上工程资源和生产作业经验均可以应用到海上风电领域。
此外,中海油在今年6月份首次发布的《绿色发展行动计划》中,也明确了公司近期2020年、中期2035年和远期2050年三个阶段的绿色发展目标,推进实施绿色油田、清洁能源和绿色低碳三方面的具体行动计划,“以坚持发挥自身产业链的专业优势,以海上风能和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为基础,持续拓展新型能源和能源供给新业态。”
事实上,这并不是中海油第一次发力新能源。
2006年,中海油决定开发建设新能源产业,将原先三级单位新能源板块从中海油石油基地集团中剥离出来,2007年,成立了中海油新能源,经过6年发展,业务已覆盖风能、生物质能、煤基清洁能源、太阳能、氢能、CDM(清洁发展机制)等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等多个领域,不但在上海等地投标海上风电,而且还斥资收购天津力神股权,总投资多达百亿元。
2012年年初,中海油集团拟投资3亿美元,建设150MW太阳能电池生产工厂和光伏电站。这是中海油首次涉足光伏行业。同年还有媒体报道,中海油正在和美国上市公司阿特斯电力谈判收购事宜,如果收购成功,中海油将一跃跻身国内光伏行业的前五名。但阿特斯高层表示阿特斯无意被收购。
然而由于当时新能源领域并没有可以实现的盈利环境,不论政策法律环境还是硬件设施都不具备合适的投资环境,中海油的新能源业务发展并不顺利,除2012年盈利外,新能源投资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超低的风电招标价格让中海油无利可图,而已开工的项目也不得不遭遇因电网配套跟不上等问题被迫“弃风”,最终于2014年迎来剥离解散,中海油收缩新能源战线,业务重心重回油气。
卷土重来的中海油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时过境迁,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
新能源行业经过近几年的爆发式增长,不仅成本大幅下降,而且与传统能源相比越来越具有竞争力,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其中,海上风电的开发从2006年开始就进入了快车道。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海上风电核准规模迅速膨胀。在这种背景下,近几年,很多大型国企开始发力海上风电,竞争也颇为激烈。
海上风电迅速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价值日益凸显。第三方咨询机构WoodMackenzie估算,以江苏沿海的风资源算,海上风电项目内部收益率约为8-10%。在福建、广东等地海域,投资成本更高,约为1.8万-2.2万元/千瓦,但由于风资源更为优越,内部收益率可达到10-12%。
相比之下,曾经红极一时的石油行业却成为了夕阳产业,在供需失衡的背景下,国际油价长期低位运行,油公司利润大幅缩水,尤其是交通领域的电动化更让石油企业坐如针毡。作为曾经能源转型的引领者,如今只能以跟进者的身份参与新能源行业的开发,前途多艰可想而知,想来也让人唏嘘不已。
但是,海上风电的高收益建立在0.85元/千瓦时的海上风电高标杆电价的基础上,这一高电价已经不可持续。随着国家能源局推进竞价配置及平价上网工作,海上风电未来的收益前景将面临挑战。
此外,中海油试水海上风电项目进入已稍慢,错失了去年下半年的海上风电核准大潮,借力这股核准浪潮,中广核、三峡集团、国电投已经成为海上风电开发的佼佼者。这些较早进入海上风电行业的开发商经历了高补贴红利期,已迅速发展壮大,况且海上风电资源有限,大部分有利资源早已被几大巨头发电商占下。
不过以中海油为代表的油气公司,借助自身在海上油气开发的技术、经验及配套产业链,应该可以抢到一定的市场份额。
其他“三桶油”都在做什么?
在中海油重回新能源战场的时候,同列“三桶油”的中石油与中石化并没有自甘寂寞、袖手旁观。
有人曾说“三桶油”发展新能源是三种思路:中海油的力度最大,中石油只发展煤层气、煤制气等天然气等相关领域,而中石化“口号喊得震天,下手极为审慎”。
早在2009年,中石化已经开始布局转型,一直在建设综合能源补给系统,只是之前综合能源补给系统的建设是倾向于石油和天然气。随着未来电气化特征的愈加明显,尤其在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车的快速发展趋势下,中石化对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关注,其综合能源补给系统建设开始倾向于电气化,认为未来的趋势是小型交通综合能源服务站。
中石化在2018年做了三年和十年规划,把能源转型作为重要方面。并于2018年8月在雄安成立了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布局新兴产业的投资,主要投资于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及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表明了其在未来新兴领域做前期规划的决心。
中石化不仅关注充电,还关注跟充电业务相关的新能源材料领域,比如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另外还有氢燃料电池领域和加氢站建设,中石化也正在布局或者尝试股权方面的探索。
2019年7月1日,中石化建成了国内首座油氢合建站——中国石化佛山樟坑油氢合建站,这是全国首座集油、氢、电能源供给及连锁便利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网点。
而与中石化和中海油积极转型杀入新能源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巨无霸中石油却在新能源领域一直相对谨慎。2010年,中石油审议通过的新能源业务发展规划和生物能源业务发展规划中明确,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与主营业务相近的煤层气、燃料乙醇和油砂等新能源。
中国石油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震认为面对当前能源转型的大趋势,要“稳油增气,融合创新”,提升天然气价值链,让天然气成为石油公司转型发展最具成长性、增值性业务,同时融合新能源业务,多能互补,介入储能,拓展氢能,发展生物质能、地热等战略性业务。
中石油从战略高度研究新能源发展规划,开展与主营业务结合紧密、有一定基础的新能源项目,例如地热、可燃冰、生物质能、氢能、铀矿等领域技术研究利用,加快形成以油气为主、多能互补的绿色发展增长极。
而在销售领域,中石油也看到了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潜力。2017年初,中石油集团与一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互联网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加强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和应用推广。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下半年起,国资进军新能源行业的消息不断。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能源转型加压背景下的巨大转型压力外,国资如此密集操作可能与近期国资委印发的《关于印发<国务院国资委授权放权清单(2019年版)>的通知》有关。
本文综合自能见Eknower、证券日报、澎湃新闻、能源杂志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