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从本质上来看,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但其用户端进一步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从而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各项功能。
与蒸汽动力、电气化革命类似,物联网正迅速成为当前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通过将实体世界与数字世界有效连接,物联网能够显着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转型发展和开辟新市场提供了契机。
物联网的快速兴起对制造业、消费电子、资源与公用事业等行业带来显着冲击。例如,在资源矿产业,久益环球的Longwall采矿系统能够对所有深入地底的采矿设备进行有效监控与预警,包括运行环境、安全仪表等,提供预防性服务指示。在消费电子领域,BigAss智能电扇可以侦测有人进入房间并自动打开,而且根据温度和湿度自动调节电扇转速。此外,电扇可以记录不同用户的偏好,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当前,主要发达国家都在抢抓物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传统制造业强国德国基于物联网发展下数字化技术对未来制造业的深刻影响,制定和启动了德国“工业4.0”计划。我国则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指导下,积极拥抱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
在物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企业如何迎接并适应物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聚焦到
电力企业,如何结合物联网的应用发挥新兴技术带来的显着优势,助推企业转型发展,在产业价值链重构过程中不断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适应物联网的机遇与挑战
迈克尔?波特和詹姆斯?贺普曼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认为,物联网发展浪潮下涌现的智能互联产品实现了从单纯的物理组件向结合了处理器、传感器、软件和数字用户界面的复杂系统演变。物与物相连的实质是信息数据的关联,这为创造全新的价值形式、延伸扩展产品功能奠定了基础,进而为客户和消费者提供更满意的服务和解决方案。
为适应物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传统企业需要改变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方式,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一是价值创造来源从硬件向软件转变。随着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产品创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制造商越来越倾向于充分利用软件创造价值。当产品从单纯的物理组件向软件进行转变,附着的商业价值也将随之变化。例如,特斯拉、乐视等智能汽车的发展决定了汽车不再是简单的驾驶工具,而是需要以软件代码支撑多种驾驶模式、各种发动机和排放配置、自适应巡航控制和语音命令等功能的实现。可以预见,未来汽车行业更新更快的发展将对以软件支撑的价值创造提出更高要求。
>>>> 二是企业定位从产品供应商向系统服务商转型。以往传统企业主要通过产品营销获得最大回报,而在物联网背景下的智能互联产品,其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界限将日益模糊,所提供的将是满足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具备实时监控、远程控制、数据分析及预测、自主学习及操作、持续服务及迭代升级等丰富功能的综合解决方案。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将催生业务模式的转变,以产品为中心的战略需要向产品与服务集成的方向发展,这对数据型、服务型企业定位转型提出了明确要求,传统企业需要提供更好地服务创造新价值。
>>>> 三是功能扩展从线下向云平台转变。云计算、移动技术、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成熟使企业能更高效地搭建云平台,将产品功能移至云端实现加速服务、增强功能和迭代创新。
电力企业如何结合物联网转型发展
当前,物联网发展趋势不断加速,其代表的商业潜能和价值创造模式也将深刻影响电力企业。积极拥抱物联网能够为能源电力企业带来诸多收益,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打造数据驱动智能运营平台,不断提升运营效率GE公司利用工业物联网从安装在客户端的设备获得海量的运营数据,建立Predix平台,进一步通过大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资产性能管理(APM),帮助用户提前预测设备出现的故障,提升设备的运营效率。施耐德电气的新一代EcoStruxure平台为配电用户提供规模化的解决方案,实现从现场或云端对中低压断路器等设备运营进行管理,推动从互联互通的产品到边缘控制,再到应用、分析与服务各个层面的全面创新。
电力企业可以借鉴上述经验,构建智能运营分析平台。依托物联网对整个设备生命周期进行追踪和控制,利用平台保障数据在整个企业跨部门之间有效贯通,实现对不同类型设备的智能监控、故障诊断、状态运维。开展预测性数据分析,以确定可能的设备或零部件故障,从而制定预防性维护计划,缩短设备宕机时间,实现平稳运营。此外,可以不断积累大数据进行机器自主学习,进一步向上溯源,指导前期设备选型,实现从资产的开发到资产的维护和使用等全过程的数字化,形成资产管理的闭环。
(2)利用可穿戴设备与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提高运营安全性从技术上来看,结合先进的传感器,Silicon Labs能够为可穿戴设备提供先进的湿度、温度、环境光、紫外线指数和接近感应的技术,可穿戴设备众多限制已经突破。此外,VR、AR技术在能源电力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与价值。美国电科院(EPRI)相关研究认为,VR、AR技术将使整体工作效率提升25%,设备运行时间延长20%,并降低作业风险。
电力企业可以为操作工人配备先进的可穿戴设备,进一步提高工作安全性,确保平稳运行。例如,电网企业可以将智能头盔与数据建模技术结合,并应用到变压器检修业务。一个AR头盔集成了照相机、摄像机、对话机、红外测温仪、测距仪、手机、移动作业设备的功能,通过AR设备开展变压器检修,可以实现设备状态信息全景展示与运行维护操作动态交互。一方面通过可视化的路径规划,提高检修维护的标准化、规范化操作水平,大幅降低安全生产的隐患;在遭遇任何潜在危险时,可穿戴设备实现自动提前预警,确保人身安全;另一方面,设备上安装的传感器,直接提示操作者如何运行设备、如何保持最佳工况,减轻服务压力。通过远程实时通讯与即时后台咨询,随时沟通疑难问题,从而显着提高检修的工作效率。此外,操作者使用设备习惯的相关数据也会被后台逐渐收集记录下来,和操作者形成互联互动。
(3)提供集成解决方案,从产品向综合服务转变智能互联产品极大地扩展了差异化服务的可能性,电企需更深入地了解客户如何使用产品,才能更好地对客户进行分层,定制、定价并且提供增值服务,进一步拉近企业与客户的距离。
例如,远景能源从未将自己视为简单的
风机产品供应商,而是始终定位为综合服务商。以操作系统Energy OS为核心,与国家气象局、美国NASA合作,推出“孔明”气象应用产品,提供一系列的智慧风场管理解决方案,结合外界天气实时变化在能源供给端实现风机发电功率的科学预测。同时,结合风机发电效率实际情况,为前端风机产品设计优化提供反馈,进一步降低产品全寿命周期成本;在需求侧强化区域侧负荷消纳能力分析,打造涵盖发电侧以及用电设备、储能电池、充电桩等的能源互联网平台。随着对客户需求了解程度的不断加深,提供PaaS(产品既服务)的新商业模式,将进一步提高用户选择其他供应商的转换成本与门槛,从而有力增强自身的议价能力。
总的来看,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日益加速,物联网在能源电力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物联网深度应用的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与挑战也同样不容忽视。电力企业往往规模体量较大,如果全部用最新的物联网技术取代现有系统或设备意味着企业将付出较高的成本;物联网设备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用性也需要深入思考,能否满足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具体要求,确保数字化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样是企业可能面临的一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