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我国风电产业实现了飞速发展,不仅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也打造了一条较为坚强的产业链条。这不仅体现在整条产业链的日趋成熟上,链条中的每个环节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条产业链仍有一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随着风电开发的“东进”,产业链势必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此背景下,10月20日上午举行的企业家论坛(Ⅱ)以“打造坚强产业链”为主题,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的主持下,8位风电领域的企业精英围绕完善产业链、兼并重组以及海上风电、低风速风电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话题进行了思想碰撞。从发言中可以看出,嘉宾对“十三五”风电的发展充满信心,普遍预计年均新增装机规模在2000万千瓦以上。同时,嘉宾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破解产业链上的一系列问题。
龙源电力副总经理张滨泉:
风电发展需要击破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
当前,产业链有哪些薄弱环节?我总结了四条:第一是数据分享和数据分析环节薄弱,我建议整机厂商和投资商都能逐步加大数据的开放力度,并提高数据分析能力;第二,行业标准不够完善,部分标准滞后;第三,行业话语权不足,建议由中立机构制定一个更具体的行业发展路线图,并打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咨询平台;第四,产业研发力度不足,由于目前行业内的兼并重组还不够猛烈,规模不大的厂家数量太多,研发投入自然跟不上。
三峡新能源副总经理王益群:
风电成本下降、产出提高仍有空间
目前我们基本上都在孤军奋战,开发商在拼命控制成本,整机商考虑的是风电机组的制造成本和售价,整个行业还难以形成合力。这也意味着,风电成本下降、产出提高都还是有空间的。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行业规范对设计安全已经留有余量,在实际设计中又会再留出一部分余量,所以这其中还有很大的技术提升空间。
金风科技执行副总裁曹志刚:
对解决风电送出难的三点建议
现在风电发展的最大障碍是送出的问题,或者说最大的问题发生在了消费侧。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需要从消费端引导更多的人来使用绿色能源。第二个,要对风电并网实现100%的保障,我认为这是非常核心的一点。第三,要发挥好全产业链的创新能力,把这个链条做到最优,这里的每个环节都是有非常大空间需要挖掘的。
远景能源副总经理王晓宇:
可再生能源的本质是技术
技术变革永远是非线性的,而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是线性的。我相信,未来技术变革将开拓低风速的广阔投资机会,而这其中的重点是实现技术变革。总之,可再生能源的本质是技术。当可再生能源的度电成本降低到很低,并且在未来成为能源世界的主角时,我们仍然需要有一个运行机制来保障这种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特征的新能源成为主流能源,也就是所谓的能源互联网。
明阳风电副总裁张启应:
未来应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电力交易平台
技术进步是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核心手段。比如,最近我在展会上看到的轻量化设计,这将实实在在地为进一步降低成本提供条件。技术突破是永无止境的,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坚持下去。另外,未来三到五年,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电力交易平台,谁的价格便宜,就买谁的,这种公平的交易机制对全社会都是有好处的。
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总经理彭华文:
风电企业需要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
我对风电行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全民共识和政府承诺;第二,大家觉得,没有“三北”的风电场,好像损失了很大的空间,其实换一个思维方式,反而倒逼了技术进步;第三,在风电机组领域,原理上的创新空间并不多,更多的是工程化的实践,这些挑战是可以通过穷举法一一解决的;最后,我们在对政府、对他人提要求的同时,也应该对自己提一些要求。
维斯塔斯亚太和中国区总裁 Chris Beaufait:
解决弃风限电和电价问题是实现风电新增装机目标的前提
我认为政策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在政策引导下,预计2016年中国的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大约是2500万千瓦,会比去年低一些,2017年会稍微高一些。短期内,我们看到,2015年中国的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已经超过3000万千瓦,这也让行业面临很大的压力,而且很可能会出现某一年新增装机容量达不到2000万千瓦的情况。如何保证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不低于2000万千瓦呢?主要是要解决弃风限电和电价这两个问题。
GE可再生能源陆上风电大中华区总裁李枫:
风电企业的兼并重组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定位
要维持行业稳中有升,需要有新增量,但新增装机容量不是最大目标,每年新增20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数字,能保证健康有序地发展。关于兼并重组,产业初期通常会有数量较多的企业,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就需要大浪淘沙。不论是打通上下游,还是全外包,不同企业会有不同的策略,首先要想明白企业的定位是什么,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不要光想着抢别人的饭碗,要先做好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