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在邹磊入川上任的第58天,记者在四川成都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总部与其进行了一场长达2个小时的对话。
这位刚刚就职三大动力公司之一、全球最大发电设备制造商未满两个月的央企一把手,无论是对企业业绩下滑的回应,或是剖析发电设备制造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亦或是对如何深化国企改革,转型升级等热点话题,均无遮掩,侃侃而谈,一一解答。
“我有信心带领东方电气走出低谷。”邹磊的回答如同他的信心一样掷地有声。然而,也应看到,属于电力装备企业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他要面对的,是一个产能过剩和业绩低迷的新时期。
东方电气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邹磊
从“六电并举”到三大业务板块
记者:在东方电气水、火、核、气、风、光“六电并举”的产品格局中,各种电源角色和比例如何定位?
邹磊:关于产业发展,通过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在总结东方电气“六电并举”十二五发展战略格局上,东方电气“十三五”期间要形成三大业务板块产业布局,即以核心技术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为主要标志,做精做强核心主业板块(发电设备产业板块);以产业规模增长和结构调整为主要标志,做优做大成长产业板块(新能源产业板块、节能环保产业板块、工程贸易及服务产业板块);以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标志,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板块(投资发展平台、科技产业化平台)。
企业下一步将努力争取实现“一个目标”:成为世界一流能源技术装备优秀供应商;抓住“两个市场”:国际和国内市场;抢占“三个制高点”:技术、市场和服务;抓好“四个转型”: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商业模式、提升管理方式。
记者:当前,我国电力装机相对过剩,火电新增装机愈发困难。请问您对电力企业存量火电装机替换和改造需求市场的容量如何判断?火电是否依然是东方电气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邹磊: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 集团董事会通过了“十三五”规划,未来5年,东方电气对产业的定位是:做优水电、火电,做强风电、太阳能,做大核电、气电。
火电方面,新招标项目大幅减少、改造项目逐步增多,对能耗效率和减排招标要求高;水电方面,正在开发世界最大单机容量机组——白鹤滩100万千瓦机组,但可开发水电已不多。基于这个考虑,水电、火电不能像以前一样再做大,但市场的要求要让我们必须做优。
火电市场呈现需求快速下降,但我们要看到:中国的能源结构特点是煤炭储量大,是煤炭大国;中国煤电技术水平高,为煤的利用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中国投运和在建的煤电基数很大,使得运行、维护、改造等市场需求较大;从世界层面看,还有许多国家需要电。因此,我们提出了做优火电,以更高的技术、更低的成本、更好的质量适应市场的变化。
记者:如何看待以风电、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前景?
邹磊: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风电、太阳能市场需求在扩大,东方电气作为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必须要做好这两个产业。
风电产业的发展总体是好的,在国外市场也有新的市场斩获,产品已批量出口瑞典,最近还会签署俄罗斯风电设备出口合同,前景可期。
太阳能方面,无论是光伏还是光热,都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东方电气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和产业基础。例如东方环晟光伏(江苏)有限公司经过战略重组,建立了混合所有制,树立了成功典范,但它还需要沉淀,假以时日,我们会看到效果。
记者:东方电气将如何打造核电机组主设备成套、批量化供货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定位核电板块业务?
邹磊:在中国核电设备制造领域,东方电气有自己的优势:投运机组数量最多,设备制造领域最全,技术范围很广。在核岛领域,东方电气拥有核心的四大主设备的制造业绩和能力,包括蒸汽发生器、稳压器、压力容器和主泵。
东方重机作为国内四大核电制造基地,最早投产、最早提供产品,已经投运的机组比例最大,拥有自己的特点和竞争优势。东方阿海珐是中国企业与法国企业合作的典范,制造、工艺、管理都不错。
国家在安全发展核电,目前主要是华龙一号和AP1000/CAP1400两种技术为主的三代技术,东方电气都在广泛参与设备的制造,尤其是“华龙一号”的首堆项目——福清5号机组,目前进展很顺利。
[pagebreak]双重因素致业绩下滑
记者:您如何看待东方电气不断下滑的市场业绩?政府层面有无扶持?
邹磊:东方电气利润下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发电设备行业“三低两高”的影响,即需求低、价格低、传统的水火电比例低,用户要求高、项目规划风险高;二是内部管理也有提升空间。
2016年第一季度东方电气主要财务指标
深化改革、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工作做得好,才能较快走出困境,要通过改革发展抵消市场对企业的影响,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
总书记指出:要理直气壮地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总理今年视察东方电气集团,提出明确要求,要做中国的GE的目标。国家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四川省委、省政府也对企业支持很大,省委书记王东明同志上任以来有12次到东方电气视察工作。
记者:面对经济、行业下行的压力,您认为下一步东方电气将如何应对?
邹磊:我们已经意识到,只靠拿单一的主机制造不行,要开发新技术,提供好的解决方案,重视服务市场。必须打造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即实体经济(制造+服务)+虚拟经济(金融服务)+技术经济(互联网)。换一种表述就是“制造+服务+金融+互联网+”。
具体来讲,下一步就是要做好“加减乘除”。
首先是做减法。要在做减法上把减的量做足,要舍得,所谓舍得舍得,没有舍则就没有得。通过改制、清算,大刀阔斧清退低效无效产能和投资,因为只有减下去,才有实力做加法。
加法做什么?就是集中资源在战略新兴产业,把主业做优做强,把成长型产业做好,加大创新型的技术对产业化的应用,如制造服务、工程贸易、海外市场等,以及把握互联网+带来的一些新机遇。
乘法就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倍增效应,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再融资作用。
除法则是把已经存在的积弊、陋习除掉,这需要靠全体干部职工、决策者共同努力,但同时也需要大家一起解放思想,共同找出路。
[pagebreak]记者:有消息称,今年年底前东方电气集团将裁员10%左右,是否属实?东方电气在人员数量上是否存在体系庞大、冗杂的情况?
邹磊:截止2015年底,东方电气在岗员工与哈尔滨电气差不多,上海电气人要少些,一方面它不涉及水电业务,另一方面源于它有条件做许多劳务外包的工作。
企业在生存发展中,人员流动,这是正常现象。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是为完成减员任务而减员,而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的变化来相应地开展三项制度改革,这也是提升运营质量的必要举措。我们会根据企业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保护员工利益出发,做好瘦身健体,提质增效。
记者:借助“一带一路”契机,东方电气将主要布局哪些海外市场?与GE、西门子等老牌外企相比,东方电气还有哪些差距?
邹磊:市场在哪里,布局就在哪里。我们力求“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用跨出、深入和高端三个层次来分析研判定位未来的每一个国际化目标市场。
激烈的竞争,促进了我们的技术进步、成本管控和服务提升,辩证地看待发展中的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向老牌强企学习。与之加强合作是长期的过程,我们目前与之相比主要在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的制造上的差距,但这个差距随着我们自己的研发工作的深入推进,在不断缩小。
GE收购阿尔斯通、三菱日立火电合并等现象是行业发展一个正常的现象,产业重组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国外一流企业重组能力很强,中国企业必须来应对这种挑战。国际市场更严峻,但中国企业也有自身的优势,比如性价比高、有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
既要继承,又要改革
记者:您是否认为此时的任命是来收拾“烂摊子”?
邹磊:不是这样的,实际上来东方电气工作,面对行业下行的压力,原先的领导班子包括干部员工,都在全力应对,有些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有些仍在进行。
所以我个人来这边工作,不是要改变什么,而是要跟大家一起逆势求进,创新求变,发展企业。当然,做的过程中要针对企业自身情况,既要继承,又要深化改革,因为我们已经到了这个阶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记者:您本人如何看待此次在东方电气的任职?如何看待东方电气与哈尔滨电气两家企业的特色和关系?
邹磊:从东北转战西南,在个人职业生涯里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是学习提升的机会。哈尔滨电气上世纪60年代按照国家的要求援建了东方电气的主要企业,这是两家企业血浓于水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东方电气这些年在创新发展、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和实现灾后重建中,实现快速发展、产品结构调整和科研前瞻研究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实力。
很高兴有机会到不同企业工作,面对新的环境,有挑战对个人是一种历炼。在龙江生活50年,在哈电工作28年,是龙江养育了我,是哈电培养了我。
“知天命”之年入川,要尽快融入新团队,熟悉了解东方文化、产业和成功经验与教训,要勇于担当,积极按照企业战略,深化改革,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一直也在思考“十三五”如何开好局、起好步,团队需要什么,学习什么?要解放思想,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认清每个企业的发展规律,遵循市场发展规律,依法治企,从严管理,结合实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要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激发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多学习,多了解情况,更多依靠广大干部员工,利用好在抗震救灾中迸发出来的“东汽精神”。
记者:如何看待三大动力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之前南北车合并,加之此次两家企业高层互换,都让业界对东方电气和哈电的重组充满了想象。对此,您怎么看?
邹磊:国内三大电气企业并存,是历史形成,当然目前市场也不仅仅只有这三家在竞争。不可否认,竞争确实促进了发展。
在面对一个新的环境时,不管对个人还是企业这都是一个全新的提升机会,从我个人来讲,对过去唯一的核心是感恩,对未来唯一的选择是前行。我将不忘初心,一定会全力以赴,不辱使命,不负大家的期盼。
对于企业来讲,一定都是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市场经济规律,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把东方电气自己的事做好,应对好当前的考验。这是当前集团公司的重点,也是我个人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