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达到4400年均等效利用小时数的风电场可谓凤毛麟角,这项数据背后有着怎样的运维管理和服务模式做支撑,值得深入思考。
风电场的年等效利用小时数更高,意味着其拥有更好的风资源或更靠谱的机组,随之而来的是可观的发电量和经济效益。但对于运维人员而言,这似乎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其对运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大蚶山风电场位于福建省,受季风和台湾海峡“狭管效应”的共同影响,风能资源十分丰富,风电场的年平均风速达到8m/s,年等效利用小时数达到了4400小时以上。
“如果以北方地区2000的年等效利用小时数对比,机组在大蚶山风电场工作一年相当于在北方地区工作2年。”歌美飒福建地区维护区域经理高树国说,“这就意味着维护团队的工作时间很紧张,需要更高水平的设备管理能力,更加用心地将每一项维护工作落实好,从而获得良好的客户口碑。”
能够确定的是,在运维时间紧张的束缚之下,该风电场的设备可利用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那么问题来了,歌美飒是通过怎样的管理与服务模式,获得了这样的成绩?
上篇:经验集聚的管理模式
截至2016年4月底,在中国由歌美飒运维的风电机组为60万千瓦,预计到2016年底在100万千瓦左右。与一些国内整机商相比,这个数字显得并不是非常巨大,但由于歌美飒已在54个国家运维了总容量超过2100万千瓦的机组,因而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运维工作管理模式。
这套运维工作管理模式可分为现场工作与后方支持两个层面。其中,“维护现场的工作主要是进行消缺,包括机组设备运行与安全情况调查,定期完成定检,每月进行运行数据的规整、登记,形成报告,做好现场所有配件库存整体的管理协调,负责与客户做好信息交换。”歌美飒中国运维经理费长生说。
同时,歌美飒非常注重运维支持体系建设,比如在中国设立了解决现场问题的部门,在第一时间响应需求,进行技术支持,解决疑难杂症。对于该技术团队解决不了的问题,会直接申请总部支持。
与大多数中国整机商相比,歌美飒在运维模式上较为明显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人员配置与管理模式方面更为灵活。
“从歌美飒标准化的人员配置来讲,每个5万千瓦的风电场至少要配备4个技术工程师。每一个10万千瓦的风电场,配备一个现场主管。每50万千瓦到100万千瓦的维护规模,根据地区不同会有一个区域化管理团队。”费长生说,“而从运维模式来讲,歌美飒在中国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比较接近欧洲传统的模式,与分包商合作,约占目前运维项目的60%。”
据费长生介绍,在与分包商合作的运维模式中,5万千瓦风电场中的4个工程师可能都来自分包商,而10万千瓦的风电场中所配备的一个主管,则是歌美飒自己的员工。之所以在中国采用这样的运维模式,首先是由于其更为灵活,如果市场发生一些需求的变动,可以更快符合当地要求。其次是作为全球化发展的企业,歌美飒从其进行运维工作之初,就更善于采用分包形式为客户服务。
但这并不意味着歌美飒对分包商放任自由。
“歌美飒的员工在这种模式中,主要进行管理。比如通过标准来控制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物流效率,对现场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严格安全管理,进行人员培训等。我们认为在整个模式中,歌美飒应该把重心放在有价值的地方。”歌美飒中国项目建设和服务总监马优(Joris Mazille)对《风能》说,“比如做定检或小修,分包商是按照歌美飒制定的标准去做,我们自己的质量管理团队会定期去现场考核,如果运维情况与标准有差异,会进行整改。”
显而易见,歌美飒的分包运维模式建立在一个成熟而严苛的质量控制体系之上,这是一些运维团队所欠缺的。而为更加适应中国市场的客户需求,歌美飒也不仅仅依靠这种“传统”的分包运维模式,而是为客户配备了更多的自有员工。
“虽然分包的方式完全可以满足运维工作需要,但一些客户更愿意用歌美飒的人员。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提供至少是由两个,您刚才提到5万千瓦的风电场有四个人,那么这四个人里面至少有两个是歌美飒的人,然后另外的两个人是分包,直接是领着我们分包来的工程师一起现场组成团队。”
除严格做好运维人员的管理外,歌美飒在其他运维管理工作方面也做到了有的放矢,战略清晰。例如,其一直在不断加强备件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而这两方面的管理体系建设,是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是在备件供应上,尽量实现中国本地化;另一方面是在安全管理体系上,严格执行欧洲标准。
据了解,歌美飒的备件管理体系基于SAP系统,已经做到了全球一体化。在中国,歌美飒在其天津生产制造基地建设了一个备件中心库,在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区域,或是歌美飒机组装机容量超过50万千瓦的地区,建设了备件二级库。备件中心库与二级库通过信息系统保持沟通,当设定的MIP低于库存要求,系统会自动发送库存信息,保证二级库的备件需求得到满足。在项目现场维护工作中,通过工单操作,每一个备件的使用情况都会留有记录。运维工作每使用一个备件,SAP系统就会自动识别,并定期从二级库中调取备件,向每个风电场项目自动补货。
事实上,歌美飒的备件管理体系,不仅因为融合了其20年的运维经验相当稳定,而且也在通过技术进步不断创新。例如,如果中国缺少了某个备件,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查询歌美飒在各国的库存,调动备件流转。可以说,SAP不仅应用在歌美飒的备件管理体系上,也整合了生产、物流甚至财务系统,达到了融会贯通。
“我放在第一的是安全。”在谈到运维管理时,马优向记者特别强调。
在马优看来,风电运维并不像在工厂中的生产活动,员工集中度不高,分散各处。因此,必须有一套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予以支撑。同时,歌美飒对于安全毫不妥协,无论在哪里,也不论是对自己的员工还是分包商,都采用了统一的欧洲标准去进行安全和风险管控。
例如,员工每年都需要完成定期的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员工随身携带着被称为“安全圣经”的一本厚册子,在每项活动中,都有相关安全建议进行指导。在日常维护工作中,质量抽检员也会兼顾一部分安全员的职责,每月去风电项目中排查安全隐患。员工的年终奖也与安全管理直接挂钩,并占有着相当大的份额。
在全套安全体系的支撑下,歌美飒自来到中国的那一天起,基本上没有发生过严重的事故,甚至连续多年没有一点小的损伤。然而,由于外资整机商的市场空间一再被压缩,在总体不够完善的市场环境下,歌美飒的安全管理体系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有时业主提的需求,我们真的很难满足,合同约束性往往非常脆弱。”费长生说,“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对于一个外企来讲,我们真的是把人的安全、设备的安全,以及我们从事这项事业对环境的影响,实实在在放在第一位。虽然合同中约定了现场人员工作时间,但业主往往在半夜发现机组停机了,就会要求现场工作人员进行配合。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很无奈,只能在现场尽可能地做好预防性维护,以及本地化的协调。例如,在条件允许和安全部门同意的情况下,做好预案修理机组。”
除人员安全外,歌美飒也非常注重设备安全。以高树国所负责的福建地区为例,抗台风是其设备安全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歌美飒专门建设了全球台风监控系统。全球任何一个台风在形成之后的走向及影响,都会在位于西班牙潘普洛纳的远程控制中心里获得评估,并向风电项目所在地配发应对预案。在此预案中,明确规定有在台风来临的事前、事中、事后项目管理人员应做好怎样的工作。
“我们每年都会经历几次台风,例如2015年最大的台风苏迪罗正好在莆田地区登陆,瞬间风力达到了60多米,平均风速达到了30多米。”高树国说,“通过高效执行抗台风预案,我们福建区域成功应对了这些台风,安装有大叶片的G97和G90机型,到目前没有出现过大的损伤。”
下篇:技术支撑的服务模式
“基于歌美飒在行业近30年的成熟的产品、技术、经验,可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与解决方案。”歌美飒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安然(Alvaro Bilbao)在接受《风能》采访时谈到,“歌美飒一直在做的是利用技术保障高效、高产、高可利用率,通过老旧设备维修、设备故障预诊断等提高机组产量。”
据了解,歌美飒在做好质保期内的风电运维工作的同时,已经在布局出质保后的运维市场。在这个市场中,与一些整机商倾向于保电量不同,歌美飒更愿意与业主达成保可利用率的长期合同。例如,歌美飒往往会向业主提出一个可利用率目标比正常情况高一些的运维方案,当实际可利用率超出目标后,双方对超出部分的效益进行分成。
一个有趣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一个业主将自己的风电场一分为二,一半自己做运维,一半交给歌美飒管理。结果可想而知,双方的风电设备可利用率差别相当明显。业主自己运维的机组稳定性表现较差,由于一些问题确实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处理,导致可利用率在每个月时高时低,最终平均可利用率为96%。而歌美飒所运维的机组较为稳定,最终平均可利用率在98.56%。
除了与业主对标外,歌美飒由于在福建区域的一个风电场中供应了一半的机组,而得以与另一家整机商进行现实意义上的对标。
“在2015年,歌美飒的风电机组等效小时数为4100小时,而另一家机组的数据为3050小时。歌美飒在该项目的历史可利用率一直高于99%,远远大于合同承诺的95%的可利用率。”高树国说,“如此差距主要体现在风电机组的叶轮翼型差异、整体机组的运行稳定性和机组主要大部件的运行质量。更重要的基于歌美飒完善的风电场运维体系,所有歌美飒运维活动能高效的被实施。”
显然,歌美飒运维服务背后的理念透露出,其不但能为客户提供高价值的服务,也能为客户设备的长期稳定性提供保障。因此,该公司甚至敢于同业主签署一个长达十年的运维合同,并真的负起责任来。
“我与客户沟通时,喜欢提欧洲的数据。歌美飒在欧洲安装的660kW型机组,15年后的可利用率还保持在98.7%的水平。”马优说,“这说明机组可靠性和长期运维水平都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不是越来越差。同时也说明,如果没有严格的运维管理标准和必要的资金支持,损坏的设备会越来越多,可利用率会越来越差,到10年后会坏掉很多部件。”
事实上,目前中国风电运维市场中,愿意签署长期运维合同的业主非常有限,不少业主仍然认为自己有能力运维风电机组,不愿将出质保的设备交由整机商或第三方进行管理。因此,歌美飒目前正在运维的出质保项目规模也只为20万千瓦。
“但现在已经有了一些趋势,银行在评估项目时会越来越细,业主也在想将运维工作交给谁会对自己的资产好一些,自己可以睡得踏实一点。”马优用一句中国谚语描绘业主的心态。
除了保可利用率,歌美飒还在通过对控制策略或硬件的技术改造,帮助一些比较老的项目提升盈利水平。例如,该公司安装在各地的850kW型机组,甚至是早期2MW型机组的服役时间不少已经超过了10年。近年来的技术进步使得这些机型的发电能力已经无法与最新机型相比。为此,歌美飒通过一项名为Energy Thrust的技术服务,改造了一些风电场项目,使其发电量能够平均增加5%。同时,歌美飒创新了商业模式,对意图通过技改提升项目盈利能力的业主并不要求一次性付款,而是采用额外发电量分成的方式,减少了业主的资金负担。
据介绍,歌美飒的Energy Thrust产品有三项优势。一是安全。虽然该产品的实质是技术改造,但也要通过第三方认证以保证不存在超发等现象,对机组的长期稳定运行没有坏的影响。二是能够给予一个准确的发电量目标,通过测算,为客户提供一个准确的最低增发目标。三是能够为客户带来更多的效益。
Life Extension则是歌美飒可以提供给用户的另外一个技术改造方案,通过深入的研究及不间断的监视风机机械部件的疲劳状态,歌美飒可以通过适当的技术改造及更新的维护方案在控制维护成本的同时提高歌美飒老旧风机的运行寿命,此种方案也可以帮助用户提高或者恢复老旧风机的盈利能力。
“例如,由于西班牙的电价不断下降,一些风电项目在亏损,歌美飒通过提高这些项目的发电量,延长机组寿命,帮他们恢复到一个盈利的状态。”马优说,“比如一个项目本来与银行签订了15年的贷款合同,通过Life Extension进行技改后,就可以与银行重新谈贷款,将合同改成25年,从而恢复盈利。”
虽然中国风电业主们对于通过技术改造而实现固定资产的盘活还显得不紧不慢,但对于IT技术与风电开发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的运维服务产品,则相当关注。在这一方面,歌美飒虽然很少进行大力宣传,但其实早已有所布局。
“在欧洲,很多风电项目不像中国的这么大,分散式较多,在一片区域会有几个员工,按照远控中心的指示对散落在各处的机组进行维修。因此,通过IT技术提高效率,就显得非常重要。歌美飒为此早已建立了自己的数字化运维体系,利用大数据等工具,充分调动预防性维护的能力。”马优说。
其实,2100万千瓦的运维规模,使歌美飒并不缺少数据,并完全可以支撑该公司做出有效的产品。此前,歌美飒已经在欧洲评估了其振动预测系统,准确率达到了80%。基本实现了说没问题,就没问题;说有问题,运维人员知道去哪找到并怎样解决问题。该系统准确的预测能力,源自于歌美飒运维服务始终关注机组运行状态和数据的比对:通过分析每一个应急问题的发生原因,和分析当月所有机组问题发生的时间和频次,进行分类汇总,基于共性问题的特性结合预防性维护活动,做到防患于未然。
“这与一些单独做出的产品不可同日而语,要知道,安装硬件不难,但如何判断振动信息更难。有些产品要不给你一堆报警,却没什么意义。要不就找不到问题,使你一头雾水。”马优说。
为了进一步提高故障预测能力,2015年歌美飒收购了一家专业做火车预防性维护的公司,希望通过更为专业的技术,支持其服务水平和产品能力的提升。“相信再过几年,风电场是否派驻人员将不再重要,我们完全可以远程分析问题,需要时再派人去,这就是我们研发高准确性预防性维护系统的重要原因之一。”马优说,“在不断提高预防性维护能力的同时,歌美飒会推出更多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实效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