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海洋气象发展规划(2016~2025年)》。《规划》确定了全国海洋气象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规划布局和主要任务,对气象、海洋等部门建立共建共享协作机制做了安排,是未来十年全国海洋气象发展的基本依据。据了解,《规划》能够为近海风能、太阳能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促进清洁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规划》明确,面向防灾减灾和经济建设、国防安全等需求,我国将建立较为完善的海洋气象公共服务系统,逐步形成信息发布手段多样、灾害应急联动高效、社会广泛参与的海洋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产品丰富、内容精细、服务多元的海洋气象专业服务体系。其中,海洋气象专业服务体系包括海洋气象专业服务业务和海洋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业务,后者将通过专业观测站网进行海洋风能太阳能资源监测,开展资源精细化模拟和评估,为资源开发工程提供资源储量、技术可开发量评估和预报预测等气象保障服务。
《规划》指出,我国海上气候资源丰富,近海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市场巨大,到2015年我国规划海上风力发电装机500万千瓦。海上气候资源区划、评估和预报服务是海上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条件,根据2011年全国风电气象服务效益调查评估结果显示,在风电行业气象服务效益总体贡献率达到1.85%。随着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气象对我国海上气候资源开发等领域的服务效益必将不断增长。
《规划》显示,针对海洋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需求,我国将统筹气象、海洋等部门和电力开发企业已运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观测站(塔),整体规划建立海洋风能、太阳能资源专业观测网及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提升我国海洋风能太阳能资源数据的覆盖面和有效可用率。推进精细化的海洋风能、太阳能资源模拟评估系统建设,重点开展海洋多种观测资料的融合分析技术研究,改进风能、太阳能资源数值模拟模式,改进综合海洋功能区划的风能、太阳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分析评估系统。
完成海洋风能、太阳能资源立体图谱,完成海洋风能、太阳能资源储量、技术可开发量等评估。进一步完善国家风能、太阳能数值预报服务平台,发展海洋风能、太阳能精细化预报预测技术,针对台风对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等重大工程的影响,开展台风监测和避害趋利应用技术研究、示范应用服务。积极培育和发展气象服务市场,引入社会资本,开展海洋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气象服务。
据了解,加强海洋气象能力建设是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我国进入全面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新阶段,201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近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海洋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海洋能源特别是海上气候资源丰富,近海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随着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我国远洋航线遍布全球、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项目逐步启动,海洋经济快速蓬勃发展,海上经济活动面临的气象灾害风险日益加大,涉海各行业均迫切需要及时有效的海洋气象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