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其东面和北面濒临南黄海,是中国开发海上风电的绝佳区域。
在如东县环港外侧离岸3至15公里的海面,155台巨大的白色风机傲然矗立。安装在90多米高的塔筒上的叶轮,迎着海风徐徐地旋转起舞。这里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建设的亚洲最大海上风电场,总容量达48.2万千瓦,占据了国内60%份额。
如东的风电场属于潮间带风电场,其建设过程与潮汐规律息息相关。潮汐是受月亮影响的,每天涨落两次,第二天比第一天推迟一个小时左右,15天为一个周期。因为要在涨潮时移船运输,落潮时坐滩施工,所以在如东海上风电场施工的人员作息和工作时间要根据潮位变化不断调整,这样的工作方式被形象地描述为“跟着月亮走”。就这样,施工人员日复一日地在大海与陆地的交界地带纵横驰骋。
在海上潮间带施工过程中,风机基础是关键技术难点,而施工设备则是实现技术的保障。潮间带滩涂地质松软,用脚在滩面上轻轻踩几下,本来“坚硬”的滩面就会液化成“浆糊状”,因此潮间带被俗称为“铁板沙”。
在“铁板沙”上,重型机械毫无立足之地,只有几米的水深也让常规施工船舶施展不开,这也是制约潮间带风电大规模建设的重要瓶颈。
为此,国电所属龙源电力与上海振华合作,专门打造了两条专业海上风电施工船舶。龙源振华1号装备了800吨全回转海工吊机和荷兰IHC公司生产的S-800液压打桩锤,按照国内沿海水文条件特别订制;龙源振华2号是适用于近海风力发电的自升式平台,是国内第一艘齿轮齿条式海上风电安装船。
此外,国电龙源还定制了敷缆船、起锚艇、吊装船、运输船等二十多艘专用船只。目前,该公司拥有的施工装备可以同时开工3个海上施工作业面,年施工能力可达20万-30万千瓦。
[pagebreak]时间回溯到8年前。那时候中国还没有任何海上风电的经验,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2010年9月28日,历经一年多的工程建设,国电集团旗下的龙源江苏如东3.2万千瓦海上潮间带风电场投产发电,迈开了“迎风弄潮”的第一步,实现了全球海上潮间带风电场零的突破。
尽管有了零的突破,但那时在潮间带建设一个风机基础、混凝土基础要30天,多管桩基础要15天。如此长的施工周期,使得大规模开发海上风电近乎天方夜谭。
对于单管桩基础来说,桩体垂直误差率只有控制在千分之四以内才能满足风机正常运行。施工人员经过多次尝试,最终将垂直度误差率控制在了千分之二以内,将一个风机基础的施工时间缩短为1天,让海上风电大规模开发变成了可能。
2012年9月,15万千瓦海上示范项目投产发电,对海上风电风资源评估选址、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维护起到了积极的指导示范作用;2012年12月,示范增容5万千瓦项目投产发电,该项目充分利用已取得海域使用权的剩余机位,大大提高了单位海域面积的风能开发效率;2014年6月,龙源3万千瓦试验验扩建项目投产发电,该项目机组单机容量均为4MW以上,为国内海上风电大机组提供了试验平台;2015年6月,龙源示范扩建20万千瓦项目建成,该项目离岸更远,是国电集团首次建设近海风电项目。
与陆上风电相比,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电网接纳风电能力较强,不存在电量消纳问题。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海上风电发展。
2014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文,正式明确海上风电项目电价,其中近海项目为0.85元/时,潮间带项目为0.75元/千瓦时,给开发海上风电的运营商吃下了一颗“定心丸”。2014年12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2014-2016)方案》,规划建设44个海上风电项目,总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截至目前,全国海上风险装机总量仅80万千瓦,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在上述建设方案中,国电龙源共有8个项目、共170万容量被列入规划,约占全国总量的16%。下一步,国电集团将重点开发福建南日40万千瓦,江苏蒋家沙30万千瓦和江苏大丰20万千瓦等项目。
如东海上风电场所在区域地处东亚至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间位置,每年有近百万只鸻鹬类、鸥类迁徙经过该地区。其中不仅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二级保护的东方白鹳,还发现国际极濒危鸟类品种勺嘴鹬。同时,如东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蕴藏多种暖温带性质海洋生物,黄鲫、棘头梅银鲳、刀鲚等鱼类30余种,文蛤、四角蛤蜊和青蛤等资源超过万吨。
项目建设伊始,有人对海上风电可能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表示了担忧。但这些年的开发经验表明,如东的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并未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当地成立的鸟类观测站已经成为一个生态保护基地,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动物保护专业人士和游客前来参观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