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国家能源局的通知进一步引发了有关方面将对风电进行“整风”的猜想,但一个不容忽视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国家发改委已经审批通过了131个风电项目,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要暂停审批风电项目。事实上,关于风电的话题近些年来屡被提起,市场巨大和弃风严重成为了这个行业无法回避的两个问题。
蓝天,白云,草原,银色的风机矗立在山巅。北风卷地百草折的季节,风机的叶片如风车般旋转如飞,看不见的电流源源不断汇入电网,送到千家万户……
风景肯定是风力发电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但实际上更多的时候,“风车”静静地沐浴在阳光下,悠闲地晒着太阳。只有当月色清冽、风呼啦啦吹过时,三三两两的“风车”如梦方醒般懒散地缓缓转动,而其他“风车”仍沉睡梦中。
风机没有生病,也没有偷懒。做到这些很容易,只需要蜷缩在风机监控室中的管理员在电脑监控键盘上输入几个拉伯数字,即便狂风大作,成群的风机也能岿然不动。
此时的风电场有一个凄凉的名字:弃风。有人更习惯叫它“窝电”。
风电真的过剩了吗?中国的风电项目建设是不是到了该整顿的时候?
“整风”猜想
年初,国家能源局曾发文称,对风电项目弃风超过20%的地区,原则上不得新建风电项目。6月1日,《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风电并网和消纳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以下称《通知》)挂在了其官方网站上。《通知》再次明确提出:风电利用小时数明显偏低的地区不得进一步扩大建设规模,这进一步引发了国家能源局将“整风”的猜想。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数据是,到2012年5月,国家发改委已经审批通过了131个风电项目,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要暂停审批风电项目,两个相悖的事件让“整风”猜想变得扑朔迷离。
“在风电项目的审批上,国家发改委从来没有踩刹车,而且还在不停的滚动审批中。”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解释道,“有人认为国家发改委将暂停风能项目的审批,这完全是自己主观上的猜想。”
根据《通知》精神,对弃风严重地区将限制新建项目,这又卡住了哪些地区的风电建设?“弃风比较严重的地区大多集中在"三北地区",这些地方新建风电项目肯定会受到限制。”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经济师兼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白建华分析,“这些地区的风电本来就存在消纳困难问题,再新建项目肯定是不合适的。”
虽然没有对风电项目“踩刹车”,但国家发改委降低了“十二五”第二批风电项目核准的装机容量,总计1676万千瓦,远低于第一批2883万千瓦的规模。即便如此,各地风电项目的建设仍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6236万千瓦,年增长率39.4%,中国风电产业仍保持了快速发展的速度,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快速发展的态势将继续保持下去。
风电市场“无限大”
中国不仅没有对风电项目踩刹车,而且还提供了一个充满想像空间的风电市场。在秦海岩看来,中国的风电市场“无限大”。
根据科技部《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到“十二五”期间,中国规划风电新增装机容量7000万千瓦以上。加上2010年年底风电总装机容量(除台湾省未统计外)4470万千瓦,到2015年,中国的风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1亿千瓦。
如果把风电市场比作能源行业的盛宴,“十二五”规划的1亿千瓦就是一道开胃小菜。这个结论从另一份中国风电规划中可以轻松得出。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的目标,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风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2亿千瓦、4亿千瓦和10亿千瓦,2050年,风电将成为中国的主力电源之一。
从当前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风电是一个无比“硕大”的市场。如果换算成资本,实现该目标要累计投资12万亿元。资本的诱惑是巨大的。在建设风电场方面,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远远高于电力企业。有了风电项目,随之要配套的就是风电机组项目,这个配套项目往往就在风电场周围,大都“肥水不流外人田”。
地方政府除了收获GDP和就业之外,还给自己戴上了绿色环保清洁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光环,带来地区形象的提升。
“有了风电项目之后,往往能打通一个产业链条。”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工程师王乾坤认为。
于是,一个很奇特的景观是,很多地方政府快速上马了一批4.95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风电项目,这些项目属于地方政府的审批权限,从而开始了快速的跑马圈地。
一个个风电项目对应着一幅幅美妙的画卷,而哀愁也接踵而来。
屡屡“弃风”说明了什么
大量的风电项目上马后,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现有的电网企业无法承受,风电无法并网和消纳,只能选择性地削减风电的上网电量。
弃风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实属无奈之举。“弃风浪费的都是国家的钱,损害的是老百姓的利益。”白建华惋惜地说。
当前,中国的风电建设已经从基地化发展方式转变为分散开发的模式。尤其是低风速地区,风电在当地的电力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单个小型的风电场可以就近并网消纳,弃风的现象并不严重。
风电资源丰富且相对集中的三北地区,属于高风速地区,风能资源多,电力需求远远低于供电能力,风电的消纳能力有限,即便在这些地区挖潜,能够消纳的风电仍然不多。因此,面临着弃风不用的尴尬。
在电网负荷额定的情况下,电力公司往往优先保证火电等稳定能源并网。而停掉风电的理由往往是:火电是热电联产,马上停掉带来的代价太高,只能牺牲风电。而且,风电自身的不稳定、功率不可控、对调峰影响电网安全等与生俱来的“短板”,也很容易被“对手”抓住“把柄”。
风电并不是“朽木不可雕”,从技术角度看,针对发电功率不可控的缺点可以避免。在风电充沛之时,利用抽水蓄能,将风电“储存”起来;风电不足之时,利用气电作为辅助,用于弥补风电功率不稳定的缺点。“在欧盟和美国,很多国家的电源结构比较合理,有风电、气电、火电、核电、抽水蓄能等,灵活多样的电源可以很好地弥补风电的不足。”王乾坤介绍。这些成熟的解决办法都可以借鉴,增强风电的“竞争力”,事实上,一些风电企业正在这么做。
另外,多年来,风电的投资成本不断下降,而标杆上网电价却没有变化,风电的投资收益越来越高,造成了近年来风电突飞猛进式的发展。一旦弃风,不仅给风电场带来惨重损失,更是对能源的严重浪费。“要进一步理顺风电的定价机制,为各方留出合理的利润空间,才能调动风电并网和消纳的积极性。”王乾坤认为。
除了定价之外,还需要制度保障,避免不同能源之间相互博弈的发生。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主任任东明在一次会议上表示,可再生能源电力有望实施配额制,通过使用配额进行调节,保证发电产业的均衡规模化发展,这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
而弃风屡屡发生,也反映了一个问题:中国风电资源分布不平衡,电力需求不平衡,风电的供需双方倒置问题突出。
冬季是三北地区风电资源最丰富的季节,长达6个月的劲风在大地上“流窜”,风机发电量最为集中。恰在此时,赶上火电供暖,热电联产,火电要优先并网消纳。三北地区经济水平决定了自身的消纳能力有限,四分之三的风电都要舍弃掉。
而千里之外的北京,也是滴水成冰的季节,一辆辆运煤车频繁进出电厂、热力公司,雪花飞舞之时,广大市民将面临着拉闸限电风险。一边是弃风不用,一边是限电,不同地域的生存方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就是电源和电网的规划不协调,电网的建设速度远远滞后于风电的发展速度,加快电 网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弃风现象。
应加快风电跨区调动
“中国风电发电量的80%将在三北地区,三北地区扩大风电的市场范围,将多余的风电输配到三华地区,才是解决三北地区风电消纳难题的根本之策。”白建华认为。
风电并入电网企业不是难题,难就难在风电的远距离跨地区传输。电网企业本身不生产电力,只是负责电力的输配。正是无力承担三北地区大量电力的输配问题,才放弃了唾手可得的风电资源。
“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快推进跨区域输电通道建设,加快规划和建设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白建华强调,“这些基础设施在建设之初就要充分考虑整体规划和协调发展,考虑风电并网后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问题。”
风电是中国能源发展的趋势,中国要实现风电发展的长远规划,主要还是依赖三北的风电基地来实现。没有三北地区,就无法实现风电的发展目标。而建设一条从三北地区通向三华地区的输电线路,是风电发展的必由之路。
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一个美丽而漫长的等待。从技术上讲,特高压直流输电已经不是瓶颈,但要将其付诸实施,需要长期的磨合。电网作为基础设施,需要提前研究项目的整体规划,避免以后付出更大的代价。尽管发展该项目已经是刻不容缓,但仍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核和批准,这也需要较长的周期。真正等到开工建设,可能需要长长的等待,但这样的等待是值得期盼的。
但风电的跨区调配之路不通时,三北地区只能依靠挖掘当地消纳能力,减少弃风时间。
“当前,三北地区可以利用峰谷电价差,鼓励用电企业夜间使用低估电,电供热、电池储能也是一个研究的方向。”白建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