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式风电机组的概念早在1972年就由HERONEMUS提出,但受当时技术及成本制约,未能实现工程化应用。直到2009年,由挪威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Equinor投资的世界上第一台漂浮式风机“Hywind”建成使用,标志着漂浮式风电机组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此后,欧洲在开发海上风电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2017年10月,位于英国的“HywindScotland”全球首个漂浮式风电场开始运行发电。
漂浮式风电机组,即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是一种安装在浮式基础上的风力发电机组。与传统固定在近海海床上的风电机组不同,它能够在水深较深、海床条件复杂的海域工作,将风力发电的疆域拓展到深远海区域。其原理是将风电机组安置在水下的漂浮平台(或称浮式基础)上,并通过几根锚索固定在海底的海床上,使风电机组能够随风浪移动,从而高效地捕获风能。
深海区域面积广阔,风能资源丰富且更为稳定,其风资源总量约是近海风资源的2倍。漂浮式风电机组可深入深远海,充分利用这些优质风能,挖掘巨大的可开发潜力。随着水深增加,固定式基础材料用量增多,施工难度和运维成本大幅提升。一般认为,在水深超过60米后,漂浮式风电在成本方面更具优势。在深远海区域可建设大规模风电场,规模化效应进一步提升经济性。
漂浮式风机的安装形式和位置更加灵活,可有效减少对近岸渔业及其他相关产业活动的影响,还能降低噪声、电磁波等对周边环境的危害。同时,它能够利用海上油气行业的现有基础设施和供应链能力,进一步降低成本。
中国漂浮式风电发展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2021年8月,三峡集团在广东阳江安装了中国首台半潜式浮式风力发电机;2022年5月,中海油文昌漂浮式风电平台正式开工建造;2024年7月3日,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在中国船舶黄埔文冲完成安装;10月10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大功率漂浮式风电机组在江苏射阳成功下线,功率等级达到20兆瓦,风轮直径达260米,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