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越来越大。随着轮毂高度和叶轮直径的不断增加,也同样增加了风机被雷击的风险。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的叶片高度达到150m以上,因此风机的叶片部分特别容易被雷电击中。
据统计,北欧地区每100台风力发电机每年平均遭遇3.9-8次雷击损坏,其中控制系统和叶片是重灾区。
叶片一旦被雷击中就会造成损伤。一方面雷电击中叶片叶尖后,会释放大量的能量,使得叶片叶尖结构内部温度剧烈升高,引起气体膨胀、让压力上升,造成叶尖结构的爆裂性破坏,严重时会让整个叶片出现开裂;另一方面雷击造成巨大声波,同样会给叶片机造成冲击破坏。
雷击成了自然界中对风电机组安全运行危害最大的一种灾害。全球每年因雷击导致的风机损坏事故占比超15%,海上风电因环境复杂,损失率更高。
据报道,我国红海湾风电场建成投产至今发生了很多次被雷击的情况。其中,叶片被击中率达4%,其他通讯电器元件被击中率更高达20%。
若风电机组遭受雷击,除了损失修复期间应该发电所得之外,还要负担受损部件的拆装和更新的巨大费用。
那么风电在开发过程中如何“避雷”呢?
陆上风机要有三层“避雷盾”
如果只是简单地架设一些避雷针、防雷接地线路等,这种模式在过去的风电机组中或许能起到一定效果,但是随着我国沿海高山风电机组建设项目不断增多,风电机组中的线路、电力发电以及发电控制系统也呈现爆发式增长,传统的防雷措施已经难以满足实际保护需求。
陆上风机想要避免被雷电击中,需要安排好三重盾牌。
(一)叶片:动态接闪与碳纤维护甲
尖端接闪器:在叶片尖端安装金属接闪器,通过70mm?铜缆将雷电流导入轮毂;新型设计可采用分布式接闪器阵列,在叶片表面均匀布置多个小型接闪器,增大接闪面积,提高接闪概率;
碳纤维导电层:在叶片夹层中嵌入碳纤维材料,形成内部导电网络,减少雷击灼伤风险;
动态调整:雷暴预警时,通过控制系统使叶片停至水平位置,降低接闪概率。
(二)接地系统:降阻与防腐双管齐下
形接地网:以塔基为中心铺设半径≥10米的铜网,接地电阻需≤4Ω;
降阻剂与换土:在高电阻率土壤中注入降阻剂或置换低阻土壤,防止雷电流“堵车”;
防腐设计:采用铜包钢或热镀锌材料,避免盐碱腐蚀导致接地失效。
(三)智能防护:电涌保护与监测预警
多级浪涌保护器:在电源和信号线路入口安装I/II级防雷器,限制过电压幅值;
光纤传感监测:在叶片嵌入光纤,实时监测温度、形变和雷击痕迹,实现故障预判。
陆海通用的防雷黄金法则
(一)等电位连接:将金属部件(如法兰、电缆屏蔽层)通过铜排连接,消除电位差引发的反击;
(二)定期检测维护:每季度检查接地电阻,每年更换老化避雷器,台风季前全面排查。安装雷电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海上风电场周边的雷电活动情况。雷电监测系统可通过探测闪电产生的电磁脉冲、光学信号等,准确判断雷电的位置、强度、移动方向等参数。
在风力发电机组内部安装传感器,对叶片、电气系统、接地系统等关键部位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风电场的监控中心,为运行人员提供预警信息,以便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如暂停风机运行、关闭非必要的电气设备等。
(三)应急预案:在雷暴预警时远程停机,启用备用电源维持监控系统运行。
(四)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模拟雷电灾害发生时的场景,提高运行和维护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在发生雷电灾害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减少损失。
未来趋势:从被动防护到主动免疫
AI雷电预测:结合气象卫星数据,提前2小时预测雷击路径,动态调整风机姿态;
自修复材料:研发遇雷击后自动熔融修复的叶片涂层,减少停机损失;
IEC标准升级:2024年新版标准要求风机具备“防雷韧性”,从设计源头提升抗雷能力。
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风机设备防雷都是一场“天、地、人”协同的“持久战”。随着材料科学和智能监测技术的突破,未来的风机或将实现“自适应防雷”,即使在雷电肆虐中依然稳如泰山。
素材来源:百度文库、电气技术、扬州中恒电气有限公司、火焰智能等
来源:风电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