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作为石油巨头公司,在2019年正式跨界进入风电领域,从踌躇满志到黯然离开,只用了五年的时间。
从近期的消息能够看出,剥离风电业务、裁员等一系列动作,BP正在撤离海上风电领域。那么到底是海上风电行业的问题,还是BP另有计划?
图片来源:AI生成图片
裁员7700人背后是缩减20亿成本目标
石油巨头BP公司日前宣布裁员信息,此次裁员数量预计占比5%以上,即裁减约4700名员工和3000个合同工岗位。目前BP在全球拥有超过 87,800 名员工,此次裁员后,员工数量会有所减少。裁员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完成BP的首席执行官 Murray Auchincloss 此前定下的到2026年,节约成本支出20亿的目标。
图片来源:AI生成图片
风电头条(微信公众号:wind-2005s)获悉,此次裁员很可能和BP海上风电业务不景气有关。尽管在BP公司官网上,海上风电(Offshore Wind)一栏仍然清晰可见当初BP在海上风电的雄心壮志。“BP公司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海上风电领域的领导者,在未来10年全球范围内安全地开发和运营数千兆瓦的海上风电项目资产”。
但实际上,BP公司已经悄悄剥离了海上风电业务,以成立合资公司的形式,整合海上风电业务。
2024年12月消息,英国石油(BP)公司和日本能源公司捷热能源(JERA)宣布,已同意合并双方的海上风电业务,组建一家新的独立、平等持股的合资企业,双方各持 50% 的股份,该合资公司现有资产和开发项目的潜在净发电能力将达到13吉瓦,重点关注西北欧、澳大利亚和日本。
曾几何时,BP在2019年承诺到2030年将绿色能源支出增加10倍,达到每年50亿美元。同时将其可再生能源发电业务规模扩大20倍,达到约50GW的装机容量。
短短五年左右的时间,BP反倒在新能源领域打起“退堂鼓”究竟又是何原因?
海上风电的投资困境
BP当时选择发展海上风电,是为了顺应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因为海上风电对于整个欧洲来说都是实现其脱碳方式的重要手段,但BP却没想到涉足海上风电远不像之前设想的那样简单。
首先,成本高企是海上风电开发的主要挑战。欧洲的高通胀率、高利率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导致BP的成本压力超出预期。此外,2019年的疫情和后续俄乌冲突使BP供应链受阻,也阻碍了其风电业务的进展。
图片来源:AI生成图片
欧洲海上风电进展比较缓慢,根据欧洲风能协会(Wind Europe)最新数据,2024年欧洲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只有15GW,远未达到30GW的年度装机目标。其中欧洲海上风电仅新增了2.3GW。海上风电建设缓慢,存在多方原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缓慢而繁琐的许可审批过程是欧洲风电项目扩张难的主要障碍。
此外,欧洲电网的不健全,阻碍了风力装置的增长。如德国900MW的Borkum Riffgrund 3 海上风电场截至2025年1月中旬已完全安装完毕,但该项目要偏偏等到2026年才能并网。类似的情况导致欧洲资本在海上风电投资领域的热情被大打折扣。
再加上技术和成本的挑战亦不容忽视。海上风电场的建设成本高昂,且对技术要求极高,这些因素均制约了BP在该领域的快速发展。
此外,海上风电对海洋环境的不利影响也成为BP不愿再深入海上风电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日,朴茨茅斯大学的教授戈登·沃森指出,海上风电场是我们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关于这些金属如何影响海上风电场附近环境的数据有限,因此很难评估全部风险。
根据外媒报道,估计目前欧洲风电场每年的金属投入量为:3,219吨铝、1,148吨锌以及 1.9 吨铟。沃森教授表示:“按照目前的政府扩张计划,到2050年,这些投入可能会增加12倍,这引发了人们对牡蛎、贻贝和海藻等海洋生物体内金属积累的严重担忧。”BP撤出海上风电,可能也不想因此背负上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风险。
同时,随着全球能源市场的变化,BP股价今年下跌了16%以上,油气价格的波动也对BP的决策产生了影响。面对这些内外部压力,BP不得不调整战略,将重点转向更具成本效益和商业可行性的能源解决方案。
BP撤出对中国风电来说是机会
BP剥离海上风电业务不是个例,实际上另一家石油巨头——壳牌公司在去年12月4日确认,作为其全面审查能源业务战略的一部分,决定停止对新的海上风电开发项目的投资。这一决定为中国的风电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风电企业有望凭借成本优势和日益成熟的技术,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国内对于清洁能源的支持政策也在不断加强,为风电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此形势下,BP和壳牌的撤出,无疑为中国风电企业带来了更多机遇,有望推动国内风电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整机制造商的产能充裕,且具备按时交付超大型风电机组的能力。因此在欧盟海上风电项目领域颇具优势。
2024年8月,明阳智能和意大利开发商Renexia签约,旨在意大利境内建立风电机组组件的生产基地,并为Renexia的Med Wind浮式海上风电项目提供18.8MW级的浮式风力发电机组。
该项目签约标志着中国风电企业首次与国际开发商在浮式海上风电领域达成合作。
中国风电整机制造商正积极投标参与法国海上风电项目。据外媒报道,法国相关机构在审查漂浮式项目竞拍申请时,发现企业申请中越来越多地提及明阳智能、东方电气、金风科技和中船海装生产的风机机型。
例如在法国海上风电A05招标中,明阳智能与东方电气曾出现。到A06招标,尤其位于地中海两个250MW漂浮式风电场,尽管在没有与整机商捆绑前提下进行的,但中国企业的报价却被频繁提及,上述四家企业的大机型风机成为被讨论的焦点。
在这种形势下,国内风电企业应抓住机遇,加大欧洲海上风电开发力度。据伍德麦肯兹统计,2023年至2024年上半年,中国风电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储备风电项目容量达到8.9GW,其中83%位于中亚区域,欧洲的份额很少。
比如,远景能源2024年在菲律宾共计斩获4个风电项目订单,总容量593MW。
除菲律宾之外,远景能源还接连中标孟加拉五凌、乌兹别克斯坦ACWANukus2等多个风电项目,国际化进程不断提速。
另一家风电企业——三一重能控股子公司,在出海布局方面的进展可圈可点。
该公司旗下风电子公司分别与印度JSW集团下属三家子公司JSW Renew Energy Three Limited、JSW Renew Energy Nine Limited、JSW Renew Energy Eight Limited签订了共计1324MW风电机组销售合同,另与与新加坡胜科集团印度子公司Green Infra Renewable Projects Limited 签订了300MW风电机组销售合同。
尽管如此,国内风电企业在海外市场的业务占比依然不高,除了金风科技海外市场收入占比差不多能有20%,其他上市风电整机商海外市场占比较低,甚至很多企业海外业务占比不到5%。
而中国企业在风电领域的实力也足以支撑其走向欧洲市场。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培育74家海上风电产业链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覆盖海缆、叶片、机组、变电站、并网系统等细分领域。
鉴于国际石油公司的战略调整,我国风电企业需把握时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推进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此外,应关注海洋生态保护,确保在开发风电项目的同时,降低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一重能董事会秘书周利凯认为,优质风电企业海外市场占比可能将超过50%。
金风科技总裁曹志刚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同样表示,今年以及接下来几年,公司海外订单每年都将实现至少两位数的增长!
中国风电出海,未来无限可期!
参考资料:BP、壳牌、远景能源、三一重能、华泰证券、中信建投、欧洲风能协会等
来源:风电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