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一天,于重阳与两位同事围着一个伺服驱动器认真拆解。这个驱动器在风电机组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每台机组上都装有三个这样的设备,虽说它们是从国外进口的,可一到冬天便频繁损坏。换新的话,一台就要2万多元。于重阳等人主动请缨,力图破解伺服驱动器损坏的原因,找到修好它的方法,并防止它再次损坏。三人已经围着这台驱动器修理了一周。突然,驱动器的风扇开始快速转动,风扇的轰鸣意味着部件已被修好。办公室里正潜心工作的其他同事,不约而同地鼓起了响亮的掌声。
那个瞬间,令龙源蒙东公司技术管理员于重阳至今难忘。
以风电作为工作起点,在于重阳看来是必然的选择。他从小就喜欢研究电,年少时则喜欢做各种各样的小试验,捣鼓电气设备,因此,上大学后选择了电气专业。加上生长在内蒙古赤峰市,风电机组的身影在他的内心深处扎了根,毕业后于重阳顺理成章地选择了风电行业。为了离家近些,他应聘了龙源蒙东公司,成为一名风电场值班员。
入职半年后,于重阳所在的风电场出质保,开始由业主方负责机组运维。“刚开始对风电机组不了解,也没有什么特长和绝技,就是跟着老师傅干,对新技术掌握不够。”于重阳向媒体回忆道。然而,对于普通人而言枯燥乏味的工作,却被于重阳找到了乐趣与希望。
有一次,于重阳在风电机组上做测试,由于操作错误导致变流器中的斩波器损毁,金属都化成了液体。场长并没有过多责备于重阳,只是告诉他,此前风电场中所有变流器都运行稳定,因此,没有人维修过这些设备,正好可以借此契机去研究它们,但前提是尽快恢复机组的运行。
“变流器太稳定了,连厂家的联系方式都没有,也不认识技术专家,没有救兵,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于重阳与另一名同事参考图纸将变流器全部拆开,对照其他品牌变流器去研究。最终用四五天的时间弄明白了原理,更换了部件。
对于于重阳来说,这件事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正因为捋顺了变流器的工作原理与内部器件的设置,于重阳的运维技术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他决定将风电技术作为日后工作的主攻方向。
2018年,于重阳参加了龙源电力举办的脱产培训班⸺匠星训练营。培训班邀请到专业的大学教授,从零基础开始,对4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员工进行为期半年的脱产培训。
“节奏非常快,一本电路教材在大学里需要教两个学期,在培训班里只有4天学习时间。如果合格,就继续下一阶段的学习;不合格的话,可能会被劝退。”于重阳回忆说,“所有人都在拼命学习。”
在匠星训练营的40多人中,有12人得以晋级,参加首席师培训生的训练,继续以实战的形式脱产培训一年,探索攻破一些风电场现场的技术难题。“相比匠星训练营,这一年对我而言更关键。”
于重阳日后才得知,能够脱颖而出进入首席师培训生训练的12个人,所展现的竞争优势并非只有风电理论扎实或技术水平高那么简单。“还要看你有没有责任心,是不是爱管闲事,比如有没有主动倒办公室的垃圾,或是烧开水等。”
如果说内部培训为于重阳日后转向技术岗位打下了基础,那么,一场全国技能竞赛则为其指明了职业生涯的坐标。
2021年,龙源电力选拔了几人参加由中电联组织的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并组织了赛前集训。
“竞赛集训分理论与实操两方面,我比较擅长实操,但在理论阶段感到非常吃力。”于重阳回忆说。
为了能够入选,于重阳关闭手机,不仅按照目标学完理论书籍,还认真弄明白每一处知识点,除吃饭和睡觉,他将全部时间用于学习。“每天早上七点准时考试,成绩当天中午公布,每天的排名都在变化,大家使劲往上赶,否则稍有不慎,成绩就会出现下滑。”
正是通过这样的高强度学习,于重阳成功入选为参赛选手,“到真正竞赛的时候,反而感到比较轻松。”
最终,于重阳与搭档在这场全国技能竞赛中夺得了第一名。
如今,于重阳的主要工作是开展技术创新,解决技术难题。一方面,他负责管理龙源蒙东公司的技术中心。
该中心约有50名技术人员,分布在不同的项目现场。他们既是风电场的一员,又兼有技术中心的工作。另一方面,龙源电力成立了以于重阳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6名来自不同项目的同事在于重阳的组织下共同完成一个又一个技术创新课题。
“这类技术创新一般都落实在生产上,一是通过创新解决设备问题;二是提升工作效率。”于重阳解释说。
例如,于重阳十分清楚风电机组中的液压系统故障率较高,而为诊断该系统是否存在隐患,需要两名工作人员爬到风电机组上,戴着护目镜等防护措施进行手动测试,不但效率低,且存在风险,“液压系统中的油一旦溅出,很容易伤到眼睛。哪怕溅到皮肤上,也会对身体造成不小的伤害。”
为提高对液压系统的检测效率,于重阳利用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编程技术,在妻子生产的陪护期间开发出一款软件。它可以通过PLC获取运行数据与控制能力,诊断出设备是否存在缺陷,并显示出现问题的部件,指导检修人员更精准地开展检修工作。
“以前,一座安装66台1.5兆瓦风电机组、装机容量为10万千瓦的风电场,检测一遍液压系统需要一个月。现在,我们用这款软件,把时间缩短到了30分钟。”于重阳自豪地说,“这款软件虽然在技术上不存在太大的难度,但之前就是没有人去研制它。软件开发出来后,很多项目团队都协助进行了测试与修正,使这款软件得到了广泛应用。”
多年前的小白,现今已成长为一名技术大咖;从台下认真听讲的学员,变成了一名经验丰富的讲师。最近两年,于重阳将更多的工作精力用在了培养新人上。作为龙源蒙东公司菁英班的讲师,他每年要为企业带出7名学徒,不仅帮助他们打好理论基础,也会带着他们到风电场现场进行实战。
据统计,于重阳处理过的普通机组故障已有上千个,超疑难故障有400个左右;授课课时达到1600多学时,有2600多人曾参加过他的培训。
当被媒体问及他是如何做好项目技术能力积累时,于重阳表示,当前虽然自己更多的时间是在办公室、教室或出差培训,但他始终无法放下的是风电设备。
“技术学得再好,一旦脱离了设备,都不叫技术。理论功底再强,若没怎么爬过机组,当问题出现后,解决起来也会很困难。因此,要与风电机组多打交道,与现场人员多交流。”于重阳坦言,“更应多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因为技术是迭代更新的。比如,有一个故障以前用一天时间能够解决就很厉害了,但通过学习可能会发现一个更便捷的方式,只需要一个小时便可以解决好。”
回顾于重阳的经历可以发现,他的成长与龙源电力的人才培养机制息息相关。于重阳认为,无论是自己,还是同事们,成长进步归根到底源于企业的培养。“近些年,人才培养的力度很大,企业搭建了匠星训练营、首席师培训生、菁英班等一系列学习平台,通过‘一杯两赛’助力多位技术工作者,这在其他行业并不常见。现在企业又设置了各种人才晋升通道,包括技术、技能通道,给了现场技术人员很大的成长空间。”
企业与员工的努力正在得到回报。据于重阳透露,随着人才队伍的建设完善,企业实力逐步得到提升。就生产工作而言,龙源电力对风电项目的考核标准不断提高,近年来的机组运行指标实现了大幅度提升。“以往,我每天都会帮助项目现场应对各种各样的故障;近两年,已经很少再接到类似的求助电话了。”于重阳坦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