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期的文章中,讲到了风电场选址中的宏观选址部分:风电场如何选址。宏观选址一般涉及的区域较大,一般以县(区)甚至市为宜。微观选址则不同,一般在项目做到较深的程度时才会启动。
微观选址一般在做投资决策版可研中开展或初步设计阶段开展。一个风电或光伏项目做到这个阶段的时候一般开发程度比较深入了。在到现场实际选址前,应根据现场的地势情况、风资源情况、地类情况、区域中存在明显的限制因素等诸多边界条件,进行机位的优化和预选机型的优化。而后风资源技术人员带着相关的优化方案到项目现场进行微观选址。
如果想看微观选址前需要做哪些工作,请移步到另一篇文章:为啥设计院出个机位都这么难?
具体在现场微观选址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因素:
一、遵循要素
1.风电机组机位排列宜垂直于主风能方向。
2.风电机组布置可根据风能资源条件及风电场形状采用不等间距布置方案。
3.风电机组应依据平均风速、极端风速、湍流强度、入流角、风切变等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并应符合风电机组安全性要求。
4.风电机组布置与相邻风电场风电机组间的相互影响应符合风电机组安全性和尾流影响的要求。
5.风电场整体平均尾流损失宜小于8%,单台机组尾流损失宜控制在15%以内。
6.微观选址宜有一定的备选机位。
二、机位避让
1.机位布置应避开各类限制因素。微选前机位方案和微选后调整的机位方案应在各部门落实地类是否可用。
2.风电机组布置与铁路、省级及以上公路、输电线路、地面敷设的油气管道等设施的避让距离为自塔架根部外沿起至避让对象保护范围边缘,避让距离宜符合以下规定:
2.1距离铁路、高速公路、220kV及以上架空输电线路不小于风电机组倒塔距离的1.5倍。
2.2 距离省级及以上等级公路、35kV以上架空输电线路、地面油气管道不小于风电机组倒塔距离的1.0倍。
3. 风电机组布置与电力电缆、通信电缆和通信光缆的避让距离应自风电机组基础外边缘计算,避让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3.1 距离陆上电信设施不应小于10m。
3.2 距离宽阔海域海底电缆不应小于500m,距离海湾等狭窄海域海底电缆不应小于100m,距离海缆登陆点岸线不应小于50m。
4. 风电机组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对噪声限值的规定。
5. 风电机组布置对阴影闪变敏感区域的影响时间每年不宜超过30h,每天不宜超过30min。
6. 风电机组布置应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三、陆上机组布置
1.风电机组行间距不宜小于3倍风轮直径,列间距不宜小于5倍风轮直径。对于沿山脊单排或双排布置的风电场,可减小列间距。对于主风能方向不集中的风电场,可调整行间距、列间距。
2.对于位于简单地形区域装机容量大于200MW的风电场,宜设置风能资源缓冲恢复区。
3.对于风能特征参数变化较大、存在多个安全等级的风电场,宜采用混合装机方案,风电机组机型不宜超过3种,轮毂高度不宜超过3个。
4.风电机组布置应考虑地势的陡变、遮挡的影响。
5.风电机组布置应符合施工作业面和运行维护对机位场地的要求。对于降低风电机组机位基面的,宜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布置方案。
6.对于施工和运输难度大的风电机组机位,应根据风电机组塔架、叶片和机舱的尺寸及其重量对运输与施工费用的影响,综合其发电量后优化布置。
7.风电机组布置宜考虑风电场凝冻结冰造成的脱冰或甩冰对周边的影响。
8.风电机组布置涉及河道及其滩地的,应符合河道管理的有关规定。
四、海上风电机组布置
1.风电机组行间距不宜小于3倍风轮直径,列间距不宜小于7倍风轮直径。对于主风能方向不集中的风电场,可调整行间距、列间距。
2.海上风电机组布置应符合海域使用和通航安全的要求。
3.海上风电机组布置应考虑风电场整体发电量、尾流、涉海面积、海底地形条件、地质条件的影响,经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布置方案。
五、经验建议
除以上在行业标准中规定的内容以外,在现场实际微观选址过程中还会遇到以下状况:
1.机位处有坟包,建议避让20m以上距离。
2.西北地区风电场开发区域为戈壁地形,场区内有明显冲沟。这种地形中如果冲沟比较明显,建议机位避让20-30m以上为宜。
3.中部及东部省份个人承包的养殖场可能较为发达,由于风机运行过程中会有噪音和阴影遮挡,避免后续项目运营过程中,风机噪音、阴影等因素对养殖场造成影响,建议前期选址尽量避让1.5倍倒塔距离以上,且在项目前期开发过程中先行与养殖场进行协商沟通。
4.目前主流机型轮毂高度为120m及以上,叶轮直径在190m及以上。风机运行传播噪音距离将会变长。建议机位距离村庄以500-600m以上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