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指标体系的新调整凸显出发展理念的新变化,电力央企要顺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新年伊始,国资委在召开的一年一度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决定将中央企业(以下简称央企)经营指标体系由上年的“二利四率”优化为“一利五率”,并提出了“一增一稳四提升”2023年度经营目标。
这次央企经营指标体系调整表面上来看相差无几,实则背后大有门道。经营业绩考核向来被称为央企经营活动的“指挥棒”和“风向标”,而考核指标的变更与调整是折射出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
对此,本文拟通过对央企考核指标体系调整变迁历程、实施背景、产生影响进行初略的探讨,并结合电力央企的具体情况与实践提出相应的应对之道,以更好推进电力央企高质量发展。
最近五年来央企考核指标体系调整的变迁历程
国资委早在2003年挂牌成立之际,就着手构建央企经营责任制考核体系,以确保央企有效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经过近20年的具体实践与发展渐变,央企经营业绩考核的导向性和目标性愈发鲜明和突出。尤其是自2018年以来,国资委对央企考核指标体系调整变迁大致经历“五年四调整”密集阶段,即从当年的“从二利一率”到今年的“一利五率”,具体过程和大致情况如下:
在2018年初召开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国资委正式确立央企“二利一率”(利润总额、净利润、资产负债率)的考核指标体系,并提出企业效益、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回报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资产负债率“四升一降”的年度经营目标。
2019年12底,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上,国资委决定从2020年起,央企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在保留净利润、利润总额、资产负债率3个指标基础上,新增营业收入利润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两个指标,形成“两利三率”考核指标体系,以引导和促进央企落实“科技兴企”、“人才强企”战略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要求, 更好地发挥“大国重器”的作用。
2020年底,国资委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上明确提出从2021起,央企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增加全员劳动生产率,纳入与净利润、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研发投入强度等指标一并考核,从而形成了“两利四率”为主体的考核目标体系,以加速推动中央企业从过去偏重规模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的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努力实现高质量、稳增长的目标。
2023年初,国资委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又将央企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从“二利四率”优化为“一利五率”,并提出“一增一稳四提升”年度经营目标:“一增”即确保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国GDP增速,力争取得更好业绩;“一稳”即资产负债率总体保持稳定;“四提升”即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4个指标进一步提升。
考核指标体系调整同央企高质量发展要求息息相关
央企考核指标体系调整同中央对央企的发展定位是密切联系的,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而且彰显央企大国重器“顶梁柱”的责任担当。实际上,每一次改变和调整都是与当时大环境的客观变化相适应、同中央对央企发展的总体要求相匹配,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央企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
2020年为应对中美贸易冲突带来的影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的新要求,国资委在原有净利润、利润总额、资产负债率等指标的基础上,新增了营业收入利润率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两个指标,形成“两利三率”指标体系,以引导央企要更加注重经营效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2021年,为全面贯彻“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以及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中央企业的要求,进一步组织落实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国资委又新增加了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将央企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为“两利四率”,以引导和促进央企不断改善劳动力配置效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2023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推动央企把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国资委将“两利四率”优化调整为“一利五率”,用净资产收益率替换净利润指标、营业现金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既有利于引导央企更加注重投入产出效率和经营活动现金流,不断提升资本回报质量和经营业绩“含金量”;又高度切合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导向。
因为对现代企业来说,相对于会计利润,现金流则更为重要,更能体现企业现金流的安全和可持续投资能力的提升,同时净资产收益率比净利润更准确反映和衡量股东权益的投入产出效率和资产的使用效率,充分体现了国资委提出的“有利润的收入和要有现金的利润”的监管要求。由此可见,这六项指标能从不同角度衡量企业的经营状况,相较于上年的“两利四率”,指标设置更为科学与合理,考察内容更加全面与丰富。
总体来看,无论从最初的“二利一率”,还是后来的“两利三率”“两利四率”,抑或现在的“一利五率”,央企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再局限于某个单方面的发展好坏,更加侧重对央企整体绩效的综合评价,尤其重视投入产出效率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高度关注资本回报质量和市场估值提升,突出强调风险底线思维和企业长远发展能力。
考核指导体系调整对电力央企带来的主要影响
目前,国资委监管的电力类央企共有19家,按所处的行业特点和业务类型大体可分为两大电网企业(国网和南网)、11家发电企业(国电投、国能投、大唐、华能、华电五大发电集团以及国投电力、华润电力、中核、中广核、三峡集团、中节能六小电力集团)、三大电气装备(中国电气、东方电气、洽尔滨电气)、三大电力建设(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中国安能),几乎占央企总数的五分之一。
总体来说,这次央企经营考核指标体系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即用净资产收益率(企业净利润/平均净资产的比率)替换净利润指标、用营业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营业收入的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
从影响结果看,这次调整对商业类的电力央企,其带来的影响程度(即考核指标敏捷性)相对明显,而对公益类的电力央企,其带来的影响程度则不太明显。由此可见,不同类型和业务性质的电力央企决定了其考核指标变化的影响程度是各不相同的。
对两大电网央企来说,在实现净利润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投资规模和结构的改变引起净资产变化而导致的,如果因大量投资引起净资产规模的快速增涨,必然导到企业净资产收益的大幅下降;而营业现金比率的变化,由于两大电网企业在市场中处于相对强势地位,现金回收是有保障的,影响程度较以往相对较小。
对于11家发电央企来说,不同业务结构的发电集团其影响程度是不一样,传统能源业务受到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新能源业务因存在上网电价国补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等问题,影响程度相对较大。也就是说,新能源平价上网以前装机规模越大、其国补资金缺口越大的电力央企,其经营现金净流量相对较小,导致其营业现金率比较低,受到的影响程度最大;反之则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对于净资产收益率来说,如果年度投资规模扩张太快,在净利润没有大幅提升的情况下,不可避免会导致净资产收益率的明显下降,从而在年度经营指标考核中处于不利地位。
对于3家电气装备央企来说,其影响主要在于生产的电力设备能否顺利销售出去以销售货款能否顺利收回等情况。如果存货和应收账款占比过高,其营业现金流量相对较低,导致其营业现金率不会太高,在年度经营指标考核中处于较为不利地位。
对于3家电建央企来说,其影响主要在于其施工过程中的工程款能否顺利收回。如果工程欠款难以按工程进度顺利回收,导致营业收入中的应收账款比例过大,其营业现金率肯定会比较低,在指标考核中处于较为不利地位。
另外,资产负债率的考核由“降”变“稳”,对一些资产负债率较高的电力央企来说,“减债降杠”的压力有所缓解。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两个指标考核基本不受此次调整的影响,在此不再赘述。
电力央企应对考核指标体系调整的对策分析
考核指标体系的新调整凸显出发展理念的新变化。电力央企要顺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主动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切实理顺发展思路,秉持“拼质量、增效益,压两金、控成本,活存量、优增量,稳杠杆、控风险”24字经营方针,努力实现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要素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从注重当期业绩完成向注重长期价值增长转变,全方位增强价值创造能力,确保各项考核经营指标取得新成绩、迈向新台阶。
拼质量、增效益。用净资产收益代替净利润是这次央企考核指标体系变化的主要方向。该指标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更能真实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状况,尤其是当前电力央企正在不断提升资产证券化水平,该指标更有利于提高上市电力央企的市场估值水平。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要求电力央企切忌再走盲目追求规模和数量扩张的老路。要通过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实现质量、规模、效益“三维均衡发展”,跳出“跑马圈地”的旧窠,加大对存量资源的盘活力度,大力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 更加重视收入质量,走一条内涵式、集约型、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实现有利润的营收和有效益的增长。
压“两金”、控成本。用经营现金流指标取代营业利润率指标是这次央企考核指标体系变化最突出特点。有人说,“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利润是企业的脂肪”。现金流被称为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只有赚到真金白银,流金流充沛稳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企业利润再高,但总是“缺钱少粮”,是难以维持长久的。电力央企业要持眼睛向内、苦练内功,狠抓成本费用管控,加大一般性管理费用和非生产性开支的压降力度,高度重视“两金”管理,大力清收应收账款,加速资金回笼,加快存货周转,积极清理无效库存,确保“两金”增幅要明显低于营业收入增幅、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同比增加的管理目标,坚决挤掉业绩中的“水分”,实现有现金流的利润,保障电力央企健康有序发展。
活存量、优增量。电力央企要坚持盘活存量、做优增量“两手抓”, 唱好唱响专业化整合、技术创新、有效投资“三部曲”:
一是借助专业化整合的契机,采取各种行之有效方式,主动整合和利用好现在资产,进一步加大“两非”剥离和“两资”处理和3个“清理”工作,最大限度避免资产的闲置浪费和尽可能挖掘出使用价值;
二是结合自身发展短板和建链补链强链的要求,全方位开展技术创新,加大电力原创、关键和核心技术的投入,加快推行电力数字化嫁接和智能化改造,从根子上破解“卡脖子”难题;
三是结合能源电力产业转型的需要,合理把握投资节奏,稳步扩大有效投资,做好全寿命周期管理,加紧推动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高的“小而美”、“好而精”的项目落地,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一哄而上,实现价值投资和高质量投资。
稳杠杆、控风险。对一些发电、电装、电建等高负债类的电力央企来说,资产负债率考核指标由“降”转“稳”是一大利好,也更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和现实要求,因为一味地大力去杠杆显然已经难以满足稳增长的要求,只有在稳杠杆的基础上才会有助于确保企业发展的进一步企稳。
但是,电力央企减负降债仍不可丝毫放松,因为债务总要在一定时间后偿还,如果杠杆率过高,实际上就是透支未来,而且容易引发巨大风险。对此,电力央企要对债务管理保持高度重视,切实强化对所属企业债务的刚性约束,坚决加快推动“僵尸企业”和过剩产业的债务处置,重点关注流动性风险,主动限制高资产负债率企业过度融资,积极借助资本市场开展债务重组,确保稳增长、稳杠杆与防风险的动态平衡,努力实现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