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昌邑海洋牧场与三峡 300 兆瓦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海上风机全部吊装完成,这是继 9 月份海上升压站吊装完成迎来的又一个重要节点。目前,项目剩下“最后一公里”,施工人员正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工作姿态,攻坚克难,苦干实干,全力向年底全容量并网发电加速冲刺。
据悉,昌邑海洋牧场与三峡 300 兆瓦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由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三峡新能源山东昌邑发电有限公司负责建设。
项目位于潍坊昌邑境内北部莱州湾海域,场址中心南距昌邑市区约 45.5 公里,西南距潍坊市区约 66.4 公里,施工水深 6.43—9 米。
风电场规划海域面积 47.92 平方公里,总投资约 36 亿元,总装机容量 300 兆瓦,规划建设 50 台 6 兆瓦风电机组,配套建设一座 220 千伏升压站,以 2 回 220 千伏 XLPE 绝缘海底电缆送出,接入柳疃 60 兆瓦陆上风电场升压站集控中心,转架空导线接入电网输送至千家万户。项目建设期间,可提供就业岗位 1500 余个,带动当地就业约 1200 人。项目建成投运,年可发电 9.4 亿千瓦时,替代标煤约 29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 79 万吨。
为抢抓渤海区域 6 至 10 月施工黄金期,项目多次组织打桩及吊装方案论证,动态调节施工资源,从 6 月 18 日开工,到 7 月 14 日首台风机吊装,再到冬季来临前 50 台风机全部吊装完成,仅历时 3 个半月,充分展现了海上风电建设的“三峡速度”。
项目建设兼顾生态与发展,创新探索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式,在风机基础周围 50 米海域内布置养殖区,采取投放产卵礁、集鱼礁、海珍品礁等措施,集聚、增殖鱼类,为鱼类、贝类和藻类等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和产卵场所,推进“水上水下立体开发利用”,打造“绿色能源+蓝色粮仓”新样板。同步启用海上环境观测监测站,动态监测项目建设对水流、水质、海洋自我调节能力及鸟类、海洋生物繁殖的影响,评估海洋牧场改善修复生态环境效果,为探索现代能源体系与海洋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