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个风电行业媒体争相报道了福建连江外海700MW风电项目递补中标的新闻。央国企竟配弃标,也算是能源圈的一大奇景。
其实弃标这个选择虽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放弃一点投标保证金,远好过0.19的电价稳稳地赔上25年。沉没成本不予考虑及时止损,要实利不要虚名,从这个角度,弃标绝对算得上一个上佳之选。只是央国企的信誉也就随着这样的选择一同破产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弃标都是件很严重的事情,尤其是这么大的项目,行业上下都在关注。没有人能完全预测这样的行为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
第一候选人弃标了,第二候选人会不会效仿?毕竟0.26的电价也不一定能保证项目的收益。未来其他竟配项目会不会有人效仿?弃标成了常规操作,投完了发现算不过账,一弃了事,及时止损,说不定还会引来个别媒体来为“浪子回头”点赞。想想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
其实此次弃标也有着新能源行业内在深层次的原因。首先,当初做了0.19这样的价格决策肯定是想拿下这个项目的,谁家的投标保证金也都不是为了让招标方扣掉的。那么为什么又弃呢?碍于行业同仁的质疑或者是决策者突然觉得应该实事求是了?是何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无论是何种原因,都反映出了行业目前争抢资源的内卷和盲目扩张的乱象。
为了项目可行而不断地调整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了纸面上的发电小时数好看,人为拔高风速;为了转嫁风险要求整机厂商裸保一个不切实际的发电小时数。这样的现象,伴随着行业的高速增长和决策者们背负着的越来越高的新能源开发建设指标,愈发地屡见不鲜。
是我们开发商不理性么?是我们开发商不知道这样急功近利的做法可能导致一个项目的亏损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是一种理性同另一种理性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我们做决策永远都会受制于自己的眼光和当下的利益,会受制于历史和阶级的多重局限性,会不可避免地选择短时最优和局部最优。这些,也是福建700MW海上风电项目弃标的根本原因。
那么这个行业会好么?一定会的,但不会那么快。混乱总在酝酿秩序,旧的规则总被新的规则所打破。
弃标也只是新秩序建立过程中的冰山一角。它不一定是一个什么标志,却会一直为整个行业提醒——提醒行业要更加理性,要更加审慎地面对每一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