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第五届东亚峰会清洁能源论坛在京召开。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院长彭程在论坛上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新能源发展将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坚持“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就地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单品种开发与多品种互补并举”、“单一场景与综合场景并举”。
“能源领域是现阶段碳排放的主体,截至目前,全球80%左右的碳排放来自能源使用有关的活动。”彭程表示,从中国各有关产业门类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看,电力和热力等能源供应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制造业、交通业、工业、建筑业等,能源领域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是整个降碳工作的“牛鼻子”。
彭程指出,从中国境内各类能源原料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看,煤炭是二氧化碳的最主要来源,其次是石油、水泥、燃气等。在他看来,如何用清洁低碳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供给是能源领域降碳的核心,而大力发展新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改变以煤炭燃烧提供电力和热力的能源供给方式,是最根本有效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中后期,现阶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未来气候变暖,于我国是自身需要,也是大国担当。为此,我国在2020年向世界作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并明确“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不过,在彭程看来,“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国只有30年左右的时间,意味着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的难度和力度都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
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彭程认为,能源供应端绿色发展是实施减排路径的关键。他表示,在能源供应端,要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尽可能用非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制氢,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或能源供应系统”;在能源消费端,要力争在居民生活、交通、工业、农业、建筑等绝大多数领域中,实现电力、氢能、地热、太阳能等非碳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替代;同时在人为固碳端,要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碳捕集封存等组合工程去除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
对于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彭程表示,总体目标是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驱动稳步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据彭程介绍,到202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达到20%左右,水电新增4000万千瓦左右,抽水蓄能较“十三五”翻一番,达到6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达到25%左右,抽水蓄能达到1.2亿千瓦左右(到2035年满足新能源高比例大规模发展需求),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对于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思路,彭程表示,在常规水电方面,将按照规划实施,对已有资源点,持续加快推进开发建设;加强流域管理,在资源点开发的同时,持续加强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调整传统定位,由主要提供清洁电量定位,调整为并行兼顾提供电力容量及辅助服务的能力;跟上互补建设,加快构建流域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推进绿色流域建设,充实绿色发展。
在抽水蓄能方面,彭程指出四条发展路径,一是区域协调,快速推进,统筹区域电力系统需求与站址资源条件,形成区域抽蓄站址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应规尽规,能开快开;加快抽蓄布局及建设。二是多能互补,融合创新,依托大型风光新能源发电基地,开发抽水蓄能及配套送出线路,形成大规模的风-光-蓄-输的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三是因地制宜,兼顾中小,由于中小型抽蓄建设周期短、布局灵活、距离负荷中心近,可结合电力发展需求,在资源较好的省(市、区),因地制宜建设中小抽蓄电站。四是水电梯级,融合改造,依托常规水电增建混合式抽水蓄能,重点发展中东部地区梯级水电的融合改造,积极推进示范项目。
对于新能源的发展,彭程表示,未来将注重“五个并举”,即“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就地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单品种开发与多品种互补并举”、“单一场景与综合场景并举”。他指出,面对土地利用空间、消纳与系统安全和市场化问题,“单品种开发与多品种互补并举”要求在做好各类可再生能源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推动水风光、风光水火储、区域耦合供暖等多品种协同发展;“单一场景与综合场景并举”则要求做好可再生能源发电、供能自身发展,同时促进可再生能源与农林、生态治理、乡村振兴等融合发展。
此外,彭程还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将推进“四个发展”,即以区域布局优化发展,以重大基地支撑发展,以示范工程引领发展,以行动计划落实发展。他强调,未来,“两个构建”将主导绿色发展新特征,一方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另一方面,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