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的提出,为“平价时代”风电产业带来高速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平价风电项目整体收益空间下降、容错空间变小,如何提升风电技术水平,在保障安全性的基础上,将项目经济性发挥到最大化,这是整个风电行业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保障风电项目投资收益的源头,风资源的精确评估关乎项目的成败。
50年风电行业的实践与积累,运达股份建立了服务于风电项目开发、设计、运行与技改全生命周期的风资源解决方案能力,为大基地、平坦地形集中式、复杂山地集中式、分散式、海上项目提供最佳风电场解决方案。
自主研发精细化风资源技术
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虚拟测风技术
分散式风电场前期开发过程中面临无测风塔、测风塔数据完整率不足、代表性较差的问题时,很大程度上为项目的开发带来了收益风险与安全隐患。面对这种问题,运达股份自主研发了基于“WRF数值模式+CFD+雷达补测+MCP优化算法”的虚拟测风技术。基于该项技术建设的分散式风资源解决方案,使项目开发周期缩短至3-5个月,年平均风速误差和年发电量误差大幅降低,全面把控项目投资风险。
中微尺度嵌套耦合技术
运达股份自主研发的中微尺度嵌套耦合技术能够实现中尺度计算与微尺度计算的无缝连接,解决了传统风资源评估模型CFD边界条件偏差、热稳定度等级无法获取、边界层理论假定失真的行业难点,风资源评估精度更贴近真实环境。
致动盘尾流模型技术
机组之间的尾流影响效应,直接影响机组的发电量和安全性,传统尾流模型普遍存在“低估尾流影响”的缺陷。运达股份研究并改进了致动盘尾流模型,解决了常用尾流模型低估尾流速度亏损、延迟尾流恢复以及缩小尾流半径等问题,评估结果更加准确。
大规模风电场工程尾流模型技术
大基地风电项目和海上风电项目的尾流非常严重,而行业内常用尾流模型无法准确评估尾流影响,运达股份通过深入研究行业多种尾流模型与大规模风场尾流模型的优劣势,开发出兼具精度与效率的大规模风电场工程尾流模型,极大提高了该类风电项目的尾流评估精度。
基于风轮面等效风速的发电量评估技术
运达股份自主研发的基于风轮面等效风速的发电量计算方法,将风流场CFD仿真技术与测风塔实测数据相结合,考虑到了风电场内每台机组的实际风切变对发电量的影响,相比于传统的基于轮毂高度风速的、未考虑实际风切变效应的发电量结果,能够有效满足评估风电场发电量的精度要求。
风电场技改风资源技术
针对老旧风电场技改存在的测风数据缺失或者不足的问题,建立了一套基于多年运行数据的风资源评估方法,为技改工作提供的更贴近实际的风电场风资源支持;针对老旧风电场周边新建风电场造成的发电量损失,建立了场外尾流影响损失评估方法,将技改发电量评估的风险降到可控范围。
风电场设计评估数字化平台
为风电项目保驾护航
无论是在项目设计阶段,还是在建设与运维等环节,数字化技术的广泛运用已经成为风电行业应对成本下降、做好提质增效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对落实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多年研发成果和经验积累,运达股份开发了集风资源评估与风电场优化设计于一体的风电场设计评估数字化平台。该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为定位风资源潜力区、精细化测风、准确评估风资源、智能风电场设计提供系列的数字化产品服务,克服了传统风资源评估软件精确度不足、风场选址设计优化能力不足、解决方案响应慢、原始设计资料和测风数据缺少有效管理的缺陷。平台包含多种模式的风资源算法模型、测风数据标准化分析模型、测风塔管理、中尺度全国风资源图谱、风资源大数据库、工程项目管理、微观选址、多功能对象可视化等功能,有力支撑了风电场投资开发、投标销售、运行评估和技改扩建等业务发展。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风电行业愈发需要聚焦技术创新。运达股份始终坚持技术为本、创新驱动,与行业共同解决“卡脖子”难题,促进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