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对能源与环保问题关注度日益加深,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已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中技术成熟、具备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面对全球绿色浪潮,清洁能源装备领域国家队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企业紧抓战略机遇期,积极推动风电新能源发展。值2021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开幕前夕,记者特别采访了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满昌,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主持工作)、董事温剑波等人,邀请其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实现,如何布局风电行业、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以下为采访王满昌全文。
创新引领 海陆并举 向海图强
奏响走向深蓝交响乐章
访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满昌
“十四五”期间,在国家“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深入贯彻国家“3060”双碳战略部署,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落实中国船舶集团高质量发展战略纲要,紧紧抓住风电新能源发展战略机遇期,按照“一二三四五”总体新发展战略,持续带动中国船舶集团风电全产业链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船舶集团、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力量。
记者:请问您对“双碳”目标下风电行业发展前景、发展方向有什么看法?
王满昌: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庄严承诺。“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明确了风电行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大幅提振了风电行业的发展信心。风电行业处于长期的战略机遇期,发展前景也将更为广阔,风力发电将成为中国能源结构与电力结构转型的主力军。其发展方向总体来说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平价上网。2021年陆上风电全面进入平价上网时期,2022年海上风电也将进入“去国补”时期,风电上网电价将全面进入平价时代。
二是海陆并举。陆上风电的大基地、低风速、分散式、荒漠戈壁沙漠等都会得到大力的发展。海上风电发展潜力巨大。中国海岸线漫长,海上风电资源的蕴藏量极大,并且和能源消耗区高度重叠。我国海上风电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逐渐走向深远海。
三是装备升级。风电机组装备向大型化、集成化、轻量化、智能化、国产化方向发展。
四是综合利用。从单一能源开发利用向“1+N”综合能源利用发展,如风电制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风电+”以及零碳(低碳)园区、绿色码头、能源岛、智能微网等应用场景将涌现。
记者:中国船舶集团在风电行业有很多布局,对中国海装有哪些支持、规划和发展要求?中国海装是如何贯彻落实的?
王满昌:
中国船舶集团战略重组以来,确立了四大主业:海洋防务装备产业、船舶海工装备产业、科技应用产业和船海服务业。以风电产业为主的新能源产业被列入科技应用产业,定位为四大主业之一,并被归入需要“壮大一批”的业务板块。集团公司在战略、政策、人才、科研、资金、供应链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风电产业在集团公司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没有集团公司的支持,中国海装走不到今天。除此之外,作为一个系统集成单位,中国海装和集团公司风电全产业链成员单位互相支持、互相依存,在集团公司风电发展的道路上,各方实现了共赢。
中国海装在8月20日中国船舶集团召开新能源专题会议以后,多次组织会议,按照“创新引领,海陆并举,向海图强”的发展思路,探讨研究并确定了“一二三四五”高质量发展战略。“一”指一个引领,即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依托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突破风电装备系统集成和新能源系统集成核心关键技术,引领公司高质量发展。“二”指两个贯彻,即一是贯彻两个“一以贯之”,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必须一以贯之;二是贯彻海洋强国战略,依托中国船舶集团海工能力优势,以中国海装海上风电先发优势为基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海上风电装备及“风电+”技术领先。“三”指三步走三飞跃,即第一步,海陆并举、向海图强,到2025年,实现海上风电装备技术领先的飞跃;第二步,做大海上装备、做优工程服务、做实新能源系统集成服务,到2035年,实现行业领先的飞跃;第三步,全面做优风电装备、工程服务及新能源系统集成业务,到2045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飞跃。“四”指四大驱动,即创新驱动、人才驱动、数字驱动、资本驱动。“五”指五个坚持,即坚持责任为重、坚持客户为先、坚持员工为本、坚持创新为要、坚持质量为实。
未来,中国海装将依靠集团公司船海能力优势和集海上风电工程勘察设计、装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行保障等于一体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体系,全面提升海上风电整体解决方案的竞争力,例如,加快16兆瓦(MW)级海上风机及10MW级浮式风机等海上风电装备的开发和应用,增强海上风电全寿周期综合服务能力,为海上风电和海洋氢能、深海养殖、海上旅游相结合的多场景应用及装备创新发展打下基础,助推新兴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中国海装目前的工作重点有哪些?
王满昌:
我们依托“两个中心”构建了完善的研发体系,2009年,国家科技部就授权中国海装成立“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眼于海上风电装备技术研究、系统设计、集成制造及其海上风电场工程技术研究。2019年,中国海装又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开启了中国海装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双子星”时代。
在今年8月20日召开的中国船舶集团能源产业专题会议结束后,中国海装的工作重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强化战略引领。我们按照中国船舶集团要求,再次修订并完成高质量发展纲要和“十四五”规划,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二是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持续推进央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二是按照集团公司要求,实现“一企一策”的任务目标;三是在完成今年目标任务的前提下,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主抓重点项目,力争在研发、订单、管理等方面有新理念、新发展和新突破。
记者:作为风电行业的国企,中国海装成立十几年来,对风电发展有怎样的责任和使命?十几年来,靠什么支撑自身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启示和传承?
王满昌:
中国海装初创于2004年,原名为“重庆海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的初衷是在西南地区组建一个具备总体创新设计能力的单位,最开始的团队全部由集团公司内各单位支援的人员组成。在确定了风电的发展方向后,“海纳百川、装备天下”的企业精神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可,因此直到今天,继续沿用“海装”这个关键词。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因果关系:因为“海纳百川”,所以“装备天下”。“海纳百川”主要有五个层面的意思,分别是资金、人才、技术、配套和文化。总的来说,中国海装在这五个方面海纳百川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了具有中国海装特色的发展模式。
中国海装已经成立17余年,总结这十几年的发展过程,我认为有四点启示。一是主动适应市场。风电装备行业是一个以民营企业为主导的充分竞争行业,在这样的行业要积极顺应市场变化趋势,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海装依靠中国船舶集团强大的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按照军工品质打造风电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为中国海装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不断提高创新水平。目前我们已经打造多个“全国第一”和“全球第一”的产品。未来,还要凭借在研发、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打造数量更多、性能更优、成本更低的明星产品,引领中国海装向国内第一梯队阔步前进。三是高度重视质量工作。质量是我们的立命之本。因为风电行业投资很大,中国海装要为客户负责,以责任为重、客户为先,只有质量过关,效益才能显现。四是商业模式创新。多年来,中国海装根据自身背景和定位,吸收行业内和集团公司内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重视创新、系统集成和质量,发挥资源的时间效应和放大效应,与集团公司风电产业链协同发展。目前,在这个发展模式的指导下,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记者:中国海装如何贯彻落实中国船舶集团提出的“海上风电+”发展规划?
王满昌:
在中国船舶集团风电产业“十四五”规划中,重点提到了“海上风电+”,这是海上风电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在这一方面,面向不同的应用场景,如风电制氢、海洋牧场、能源岛、综合能源等,仍需明确清晰的商业模式并开展一些适应性改进和攻关工作。
目前,中国海装正在加强与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七一八所、七一一所、中船九院等单位的联系,期望在这方面做出成绩。一是拓展风电系统集成新兴业务领域,打造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能力。发挥中国海装在风电领域以及集团公司在制氢、海洋经济等方面优势,重点围绕零碳服务、综合能源服务、海上风电制氢、能源岛等新能源供应和服务领域提供解决方案。二是以投资回报率为核心要素,打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优化提升从综合能源设计、施工建造、运维服务到智慧能效管控平台全过程的技术及管控水平,力求设计环节发电—用能匹配度最优。通过为高耗能企业、船厂等提供综合能源服务,持续带动系统集成板块业务发展。三是创新商业模式,开创综合能源服务新模式。鉴于项目点多、面广、客户需求多样化、技术类别复杂,综合能源服务需要根据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进行技术及商业模式的灵活创新。四是实施人才战略,打造专业团队。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着力打造设计、工程施工、运营服务、数据挖掘的人才队伍,打赢新领域发展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