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风电网 » 风电人物 » 正文

中金孔令鑫:碳中和的“卖水者”打开投资空间,风电光伏订单高涨

日期:2021-06-07    来源:红周刊  作者:林伟萍

国际风力发电网

2021
06/07
10:48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碳中和 中金公司 风电订单

碳中和背景下,设备企业当中,卷绕叠片和化成分容检测为锂电设备最优赛道;风电核心设备厂订单高涨;光伏电池片产能扩张以及行业技术进步将带动设备端更广阔的投资机会。

中金公司《碳中和经济学》报告中提到,“当前到碳达峰的10年或将是制造业面临挑战最大的10年”。本周接受本刊独家专访的中金公司高端装备制造组分析师孔令鑫解释,一方面是,中国制造业,尤其是建材、冶金、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碳排放(包含电力能源的间接排放)占中国整体碳排放比例高达37%,排放占比很高。另一方面,整个制造业碳中和的技术成熟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综合来看,未来10年,可能是中国制造业,尤其是高耗能行业面临技术突破和成本困局两大问题的艰难时期。随着技术进步,也有望催化碳中和浪潮中“卖水者”,即设备端的投资机遇。中金研究部认为“十四五”期间,光伏行业的装机容量会保持在15%的复合增长率;风电和核电基本上每年会保持在1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

制造业碳减排未来10年挑战最大

一般制造业2060年有望实现碳中和

记者:在中金公司《碳中和经济学》报告中提到,“当前到碳达峰的10年或将是制造业面临挑战最大的10年。”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是什么?

孔令鑫: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尤其是建材、冶金、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碳排放(包含电力能源的间接排放)占中国整体碳排放比例高达37%,排放占比很高。而这些行业要想实现碳中和,将产生非常高的额外成本,或将使得本身盈利就较差的企业出现亏损。如,从绿色溢价(指行业实现零碳排所需要付出的额外成本)角度来看,水泥、化工、钢铁行业、一般制造业绿色溢价分别高达156%、66%、23%和54%。

另一方面,整个制造业碳中和的技术成熟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综合来看,未来10年,可能是中国制造业,尤其是高耗能行业面临技术突破和成本困局两大问题的艰难时期。但预期从2030年以后,随着绿电成本进一步下降,制造业整体的绿色溢价也将出现比较明显的下滑。

记者:相较于高耗能行业,以工程机械为代表的一般制造业,2060年则有望实现碳中和。

孔令鑫:是的,从我们测算来看,到2060年一般制造业不需要借助碳捕捉技术,大概率就能够实现碳中和。因为一般制造业的碳排放在2010年就已实现达峰,2010年至今,碳排放持续下滑。

因为制造业中电力使用程度越高,实现绿色化的技术难度越低。而在一般制造业碳排放中,电力和非电碳排放占比为7:3,能源碳排放的占比较高。因此,随着清洁能源成本下降,占比提升,一般制造业的绿色溢价将大幅下降。而一般制造业里非电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冶金和铸造环节,根据我们渠道调研,该环节的碳排放量可以通过电弧炉替代传统高炉,实现大幅减排。

风电核心设备厂订单高涨

“十四五”核电建设提速有望带来新机遇

记者:在碳中和背景下,国内陆上和海上风电今年迎来新一轮装机装潮。您如何看风电发展带来的设备端投资机会?

孔令鑫 :风机和叶片的大尺寸化带来发电效率提升,发电成本下降。近几年风电的装机量持续增长,吊装风电塔筒的起重机械甚至出现“一机难求”的局面。我们认为,当前风电仍保持着行业高景气。核心设备厂商中,无论是风电整机厂商,还是发电机组设备生产商,风电塔筒、叶片以及制动器,都出现供不应求、订单高涨的局面。

记者:碳中和也使得核电赛道“老树开新花”,核电设备端的机会该如何把握?

孔令鑫:受技术迭代、电能消纳和经济需求等因素影响,过去5年核电建设进展相对较弱。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发改委对核电的审批相对加速,叠加“十四五”规划重提了核电应用前景,市场对“十四五”期间核电生产和产能投放布局有了新的期待。此前我国建设的核电项目多为二代半的核电技术。去年年底,随着核三代技术进入相对成熟发展期,CAP1400的机组已经获得审批,后续待审批的也都为AP1000、华龙一号等三代技术。

设备厂商方面,核电机组国产化不断完善,比如核三代技术里面的主泵、主阀、主管道,核二三级的铸件和泵阀,国产化替代比率非常高。预期“十四五”期间,核电建设尤为提速,这有望给上述赛道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光伏电池片产能未来两年仍将高增长

Topcon、HJT技术有望在明后年量产

记者:有观点认为,部分上市公司逐步量产的颗粒硅或将颠覆目前光伏行业主流多晶硅,设备更换或将给设备厂商带来新的增量空间,您如何看?

孔令鑫:光伏生产流程为硅料-硅片-光伏电池片-光伏电池组件。随着硅料成本上涨和原材料供应不足,多晶硅生产面临成本上行压力和产能瓶颈。中长期不排除颗粒硅进一步替代多晶硅成为重要生产原料的可能。如有的上市公司已开始使用颗粒硅来代替多晶硅实现单晶硅的生产。但目前仍处于技术进步阶段。对比来看,颗粒硅当前技术成熟度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如使用颗粒硅生产单晶硅,会伴生易燃易爆气体。产成品均一稳定性上,颗粒硅的产成品良率也有待提高。

记者:2020年以来,硅片182mm和210mm尺寸之争持续,在您看来,210mm会成为未来行业主流吗?

孔令鑫:我们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行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也使得行业进一步降本。考虑到新能源行业平价化需求,硅片大尺寸化是行业发展大势所趋。如目前相关企业新投建产能,基本上都可以兼容182mm、210mm大尺寸硅片。

记者:近期某光伏龙头再次上调硅片价格引发市场关注。您如何看待当前光伏行业产业链价格不断上涨带来的影响?

孔令鑫:光伏是成本极度敏感型的行业。短期看,硅料价格的上涨确实对下游电池组件生产企业的开工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开工率不足可能导致市场对于企业短期业绩的担忧。但另一方面,硅料价格的上涨恰恰说明,现在整个行业的需求超出了此前的市场预期,甚至超出了生产企业之前的排产和预期。如果将时间拉长到一年甚至更长,硅料价格的上涨其实反映了整个行业需求景气的高企,以及对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肯定。

记者:从光伏电池片来看,PERC+、Topcon、HJT(异质结) 三线并进,除了目前的市场主流PERC+,HJT路线越来越受到光伏企业的认可,国内具有综合解决方案的设备商也开始出现。您认为哪种技术路线前景更值得关注?

孔令鑫:PERC+技术,是在2019年成熟的PERC技术生产线上再增加投入和设备,进一步提高光伏电池片的转化效率,实现技术升级。而Topcon的技术的转化效率可能比 PERC+还要更高一些。而随着行业的发展,我们相信可能在2023年以后,HJT技术,则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光伏电池片的转化效率。

此外,新技术成本的下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成品良率的提升。目前看,PERC技术的良率是最高的,PERC+技术趋于成熟。而Topcon和HJT技术,实验室已经实现了0~1的突破,如当前已有光伏电池组件龙头企业突破了Topcon的生产技术,我们预测其2022年有望进入到批量化生产。HJT技术因为成熟度相对更弱,预期需要到2023年才能进一步去替代过渡型的PERC+和Topcon的技术。

记者:从您研究来看,未来一年光伏电池片的产能扩产或将超预期。产能超预期,是否也可以理解为设备端的需求也有望超预期。

孔令鑫 :光伏电池片的设备厂商的订单执行周期通常为两年时间。预判2021年、2022年光伏电池片的产能将继续扩张,甚至超过此前预期。核心原因是2020年行业订单、招标量远超过市场预期。2020年初,因市场对于硅片大尺寸化等技术进步态度相对模糊,市场对于全年设备招标的普遍判断为40GW,但实际上2020年全年设备招标超过120GW。这些订单是要在未来两年内完成的。所以从光伏电池片产能投放角度看,未来两年应该仍将保持高增长的态势。

记者:对于光伏设备端企业,投资者需要从哪些角度来考察该企业的投资机会?

孔令鑫 :首先从细分赛道来看,随着光伏行业的发展,长晶、拉晶、划片、切片以及电池片的制成环节,比如PECVD设备、RPD设备等,都有兼容和更新改造的需求。但这种需求是逐步释放,而非爆发式短时间内全部替换。其次,企业技术布局和储备,是判断一家设备企业能否持续胜出的重要依据。因为新能源设备处在成长性赛道,而非成熟行业,行业的技术会不断更迭和进步。另外,企业需要对行业的技术发展保持敏感性。例如,部分龙头新能源设备企业,已经率先布局了PERC+、Topcon和HJT技术。也有很出色的设备厂商,破釜沉舟,将全部的资源投入到了HJT技术。此外,投资者需要对行业持续跟踪,观察企业中试线上良率的突破。

绑定龙头电池厂的锂电设备确定性更强

卷绕和化成分容检测为两大最优赛道

记者:从动力电池上市企业公告来看,行业正迎来新一轮扩张,且扩张更多集中在宁德时代等龙头电池厂商。对于绑定下游大客户的锂电设备企业,是否有望获得更好的成长空间?

孔令鑫:的确,绑定下游电池龙头的锂电设备企业发展前景确定性更高。一方面,“十四五”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复合增长率或将达到45%。随着单车带电量提高,新能源锂电池装机容量复合增长率有望高于这一水平。锂电池设备,也将因此持续受益于锂电池企业产能的投放。

另一方面,与光伏类似,锂电池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技术不断迭代,行业龙头对于技术的敏感性会更高,也能够扶持它的零部件或者设备供应商,进一步提高设备的技术水平。此外,锂电池龙头对于下游车企的渗透,市占率很高。例如,某锂电池龙头,不仅配套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也拓展到欧美新能源汽车企业。国内市占率在50%以上,全球市占率也超过25%。预期未来其渗透率仍有望进一步提升,强者恒强逻辑持续存在。因此综合来看,绑定锂电池行业龙头的设备厂商有望直接受益。

记者:绑定电池龙头的锂电设备企业,如何提高自己的定价权?

孔令鑫:锂电设备供应商要想获得一定的议价能力,除了客户资源,也需技术过硬。例如,如果只有很强的客户资源,技术领先性却跟不上,中长期毛利率、现金流都可能会出现问题。而如果设备厂商不过度依赖下游大客户的订单,而是通过技术进步,帮助下游动力电池客户降本增效,实现主机技术更迭,这样的设备企业对于下游动力电池公司会有很大的合作价值。这类的设备厂商才是真正具备核心护城河,有长期发展潜力的企业。

记者:锂电设备产业链从工艺顺序来看,分为搅拌、涂布等前道、卷绕、封装等中道、以及分容、测试分档等后道,您认为哪个细分环节投资机会最值得关注?

孔令鑫:我们通常从三个维度来衡量锂电设备赛道。一是价值量,即设备在整条产线设备中的占比。以涂布为核心的前道环节约占整条价值链成本的30%;以卷绕为核心的中道环节约占到整条价值链成本的40%;剩下的30%则由化成分容检测以及极耳焊接、模组焊接等后道环节构成。因此,从价值量角度来看,中道环节占比最高。

二是技术对整个电池电芯良率和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也同样是中道环节影响最大。如中道环节的卷绕或碟片技术,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生产效率的瓶颈。

三是赛道或者产品的行业竞争格局。前道的涂布环节,后道的焊接环节,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上市公司层面就有5家以上企业在参与竞争;但在中道环节的卷绕设备,仅有两家上市公司在参与竞争;后道化成分容检测设备,目前也只有两家上市公司做得比较突出。从此角度看,中道和后道两个赛道上的行业龙头,具有长期跑赢的能力。

综合来看,中道卷绕和后道化成分容检测是两个最优质的赛道。

记者:未来随着卷绕等核心工艺环节国产替代率的提高,将给相关设备公司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孔令鑫:2017年至今,中国锂电设备生产技术水平提升明显,在前道、中道等环节,对日韩生产企业的市场份额替代非常明显。一方面是因为进口替代,下游锂电池厂商国产化市场份额在不断的增长,带动了国产设备份额的进一步提高。因为在保证加工质量、加工水平和外资品牌设备厂商类似的情况下,我们有更低的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以及工程师研发成本,所以我们的性价比更高。

另一方面,锂电国产设备厂商本身技术能力提升,不断向外资品牌电池厂商渗透。比如LGKM、 三星SDI、 SK等日韩系锂电池企业都已经开始从中国锂电设备企业批量化采购。相较于海外厂商,中国设备厂商在定制化、售后服务以及供货周期等方面也都存在优势。如疫情冲击下,一台台机海外供应商供货周期可能为6~12个月,但中国供应商的供货周期可能仅3~6个月。此外,得益于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如中国工程师成本仅是日韩、欧美国家的1/6,中国企业愿意在细分的行业应用领域给下游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


返回 国际风力发电网 首页

风电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