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宣言》宣言的热情即将过去,财政部、发改委和能源局的关于限定补贴小时数的联合通知冷水已经把已投产风电场的未来期望浇透,无论是行业发展政策的积极信号,还是电源企业运营面临的消极风险,风电都得发展,未来是不是年增5000万千瓦或6000万千瓦,发展是必然的:
火电的总容量控制已经成为碳中和的必然手段:根据规划未来火电装机重量控制在4亿千瓦
水电可开发容量和生态影响的限制不可逆转
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新增电源装机
新的电源从哪里来,很显然,新的电源从风里来,从光里来!
根据我的行业了解,部分行业企业已经启动了新一轮的发展规划,包括电源企业,装备企业,并且从行动上已经开始。
中广核新能源曾在官方信息就明确提出十四五再造一个新的中广核新能源(电源发展容量),中广核新能源现有装机超过2000万千瓦,可以想象十四五新增风电容量不会低于1000万千瓦,这次北京宣言的出台,是不是还会增加,大家可以想象;
华电湖南,就在今年前九个月,在大家不认为太好的几个县市圈定风资源超过200万千瓦,尽管湖南风电现在面临极大的发展压力和困难;
国电龙源同样在新一轮的新能源发展规划中,官方发布信息在十四五再造一个龙源,大家都知道,龙源现有风电装机超过2000万千瓦,未来十四五规划期间将新增2000万千瓦风电,其雄心壮志可谓不小。
风功率密度分布图(照片来自网络)
前一段,我曾写了一篇短文,提到风从哪里来,现在来看,不是风从哪里来,而是哪里有这么多风资源呢?
新一轮风资源圈地浪潮即将来临!
从太阳能转换为其他能量最直接利用并且可循环使用的能量就是风能,地球的地貌特殊性决定了风资源的风况千差万别,如何最大限度的把风能转化为电能,风电行业的专家们已经付出并得到了回报:从海拔4000m到平原0海拔,陆上当前最低利用风速已经达到4.5m/s(标密),陆上机型已经最大到6MW(其实最早的是德国ENERCON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干到了6MW-陆上机型),高度已经达到162m(陆上),叶轮直径已经接近170m。风电开发技术的支撑给风电开发资源的底线一再被突破,从风电场海拔,到机型容量,到叶轮直径,到风机塔筒高度,无一不是为突破风资源开发的底线而出现。再看海上,从近海,到远海50km开外;从滩涂,到浅海,到深海50m更深,从沉桩基础到即将出现的漂浮式基础,无一不是为了海上风电的开发深度和广度。
如果未来还需要20多亿千瓦的风电开发市场需求,这么大的需求从哪里来,很多人在打老风电场的主意,其实老风电场也就2亿千瓦,更新技术后顶多也就翻倍成为4亿千瓦(采用新机型),未来的20多亿千瓦还是从未开发的区域中去寻找,过去任务分散的,低风速的区域,现在都得作为资源圈起来,新一轮的资源圈地运动即将开始。据我了解,行业内几家装备企业调整了区域市场营销的战略打法,以圈资源为主的营销模式重新布局。
从陆上资源来看,未来三北还有部分区域可以精细化开发,接下来风电开发的圈地可能由原来的集中走向分散,几个机位可能也会成为一个小风电场,根据华能天成的规划设想,厂厂通,村村通和路路通将成为分散式风电的主要形式。小业主分散开发,之后央企国企集中收购运营。
当然,风资源圈地运动的来临,不会像以前粗犷式开发,而是基于保护生态红线为底线,见缝插针式的风机未来可能到处可见;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已经为盲目圈地给出了指导意见,必须是竞争性配置选择风电开发业主,企图浑水摸鱼时代已经过去,有实力,有经验,有财力的企业才可能在新一轮的圈地浪潮中获得机会。
风资源的开发底线在哪里?
现在看来标密情况下,4.5m/s已经不是底线了,162m塔高或许也不是底线了,到底超低风速多低,我个人已经不能预测,或为4m/s(100m塔高),从现有的风机技术以及未来短期的技术发展趋势来看,这个目标实现是毫无压力,但对投资造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风机技术不仅仅是提升发电效率,更多的是如何降低风电场单位千瓦造价。并且,从技术的角度而言,装备行业企业的技术和成本压力将逼迫企业进行整合,国外的发展已经给国内做了很好的示范,国内装备企业何时开始,估计为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