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下午,2020年中国综合能源服务高峰论坛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战略规划部战略管理处处长李鹏出席并发表演讲。
李鹏表示,综合智慧能源服务的终极目的还是服务用户。现在所有的能源生产企业,未来可能都将面临向能源服务企业转型的需求。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共同的交流,我想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在综合能源服务方面的一些理念和想法。
首先,我想谈谈综合能源服务的驱动力,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要做综合能源服务?
我觉得现在的情况跟原来相比已经有很大变化,如果我们还保持原来那种模式,大家可以用电,各方面的供给都很好,那么其实是没必要在能源行业进行创新。但是我觉得有几个点正在推动转型。其中一个就是9号文件发布之后,电力用户的需求多样性被激发了出来。原来的电力体制就像老的供销社模式,发电企业只管发电,电网企业收购了之后,再交给自己的用户。作为发电企业而言,它是不用管用户的,因为发电企业只需要生产标准化的电能产品就可以。那么9号文件发了之后呢,原有的逻辑被打破了,也就是说,作为一家发电企业,你已经不可能不去管你的用户在哪儿了。这个可能就是综合能源服务最大驱动力。目前企业都可以抢用户了,如果说全国就7.4万亿度电的一个大盘子,如果基础的电量都被人抢完了,留给大的发电集团只剩下两三千亿度电的话,那么大的发电集团就难以活下去了。所以我觉得,用户侧的需求放开,将导致原来统购统销的模式难以为继,这个是一个很大的驱动力。
第二个是信息化技术革命。我们发现原来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是很难去衔接的,需要有一个很大很复杂的调度系统,往往会受很多的制约,但现在,通过技术就可以进行有效的对接,这样每个人的需求就被激发出来了。打个比方,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每个人只要有肥皂用就可以了,也不会去挑选什么牌子的肥皂,因为所有的肥皂都是由供销社统一供应的。但到了现在,可能每个人对肥皂的需求都不一样了。电能也是一样的,能源作为一种普通的商品,我们需求的多样性,一定会体现出来,且需要得到满足。
第三个是分布式能源。分布式能源的生产和就地平衡对发电侧的市场会是一种侵蚀,最终会完整颠覆掉所有的现有能源和电力体系。
最后一个,就是储能技术的进步。原来电力系统是建立在一个实时平衡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发和用要实时的平衡,现在有了储能,或者说有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侧储能的话,可能就有更多的手段去对接生产和需求。
所以谈到综合智慧能源服务的几个大的战略机遇,就是未来这些年综合能源服务可能必须要抓住的。
第一个大的机遇是电能在终端用能中的比重的不断提升以及能源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普及。监测发现,这几年电能在终端用能中的比例是在不断提升的,去年大概是25%,基本上按照每年0.5个点往上走。电实际上是一种品质最高的能源,如果说大家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话,那么用电的比例一定是越来越高的。另外,最近几年我们还发现另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绿色需求越来越大。原来有很多的企业,像奔驰、大众等,希望能够比较早地实现零碳或者碳中和,那么这就出现了需求。苹果以及谷歌也提出来要实现零碳排放,所以这两点是一个很大的战略机遇。
第二个机遇就是分布式能源供应新技术驱动下的能源生产和供给方式的重构。原来我们一直认为分布式能源是一个很小的东西,但在不知不觉中,分布式能源占的比重已经非常大了,去年全球新增的电源中,分布式能源已经占到了20%-30%。所以完全不能忽视它。美国加州的分布式光伏装机和电量的比重都已经超过了传统的煤电,所以分布式能源起来之后,用户侧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有源网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再有原来按发电侧、输电侧和用户侧这样严格进行区分了。
第三个机遇,在于电动车的负荷与储能的快速增长,会带来消费和配电网的重构。电动车是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一种负荷,一辆电动车的充电功率大概有一百多千瓦,原来家用电器最大可能也就1500瓦到3000瓦。随着电动车数量逐渐地增多,现有的配电网没有办法去承受它实时负荷的冲击,那么配电网的架构和运行逻辑一定会变。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电动车数量的增多,也会给整个电力体系提供更多的边际效应的灵活性。所以我也跟很多人说,现在大家不要过多的去考虑一些静态的储能,因为将来如果电动车多了之后,光是有序充放电,也许就可以满足整个系统灵活性的需求。
第四个机遇,是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应用带来的能源商业和交易模式的重构。比如一些公司希望用区块链来进行电力的购售电,这样的话就相当于给电力打一个标签,在南京发出的绿电就可以卖给黑龙江,这就是新的技术带来的逻辑上的变化。
因此,综合智慧能源服务的终极目的还是服务好用户。我一直觉得,所有的能源生产企业将来都可能面临向能源服务企业转型的需求,用户会更倾向于为能源服务买单,而不是为能源商品买单。现在一些很热门的东西,比方说地热能、氢能、储能、或者冷热电三联供,或者“云大物移智”这些数字化技术,其实都是工具,这些工具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提供更好的能源服务。在这个过程中间,数字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着力点。
前几天有人问我说综合智慧能源中这个“智慧”怎么体现?我就跟他们讲,唯一要考虑的一点,就是到底这个角色是要机器来做,还是由人来做?如果说你的这个系统的诊断、自恢复,包括调度、交易,都完完全全是由系统来自发完成的,用AI来完成的,那你这个系统就是智慧的。如果你只是把数据搜集起来,还需要人去判断,那你实际上是从原来的状态进行的一种线性的延伸。这一块未来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变化,我觉得互联网对于能源的渗透可能绝对不是渐进的,它会在短期内渗透到整个能源行业的方方面面。
再讲讲综合能源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们最近调研了一些企业,感觉现在有一些很大的问题,大家觉得综合能源服务有很多,尤其是大企业觉得没有办法,不知道从哪儿去着手。他们提出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在综合能源生产的高度同质化,你搞冷热电,我也搞冷热电,你搞天然气分布式,我也搞天然气分布式,第二个问题,项目获取比较困难,单体项目建设规模比较小,难以迅速做大营收,就跟大炮打蚊子,对大企业而言它没法去做。第三个就是对于用户的数据获取比较困难,到现在为止,关于用户的产权问题还没有最终的明确下来,对于用户的需求研究得不够深,所以无法提供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以上是我觉得综合能源服务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此看来,我觉得综合能源服务本质上还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它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流量决定了现金流。比如说我们建一个平台,有1万个用户和有1000万个用户的商业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二个就是边际效益产生利润,例如将来我们买了电动车之后,储能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边际效益,我们去做虚拟电厂,做有序充放电,那么就可以通过提供辅助服务来获得收益。第三个,就是通过服务赚取商品的钱。用户需要要什么呢?是电费,而不是电价,你可以把电价弄得很高,但是只需要让总的费用降下来,那么这件事情的商业逻辑就成立了。
另外一点,我感觉很多企业说在做创新,在做综合能源服务,但其本质还是2B(对企业)的思维,比如他们都会强调增强核心业务的竞争力;注重能源生产科技创新和更小的生产成本,也包括注重综合能源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迭代等,这几个是大多数企业目前所涉及到的。但是,上述这些的出发点仍然是2B的。
真正的能源服务企业,他的出发点一定是2C(对用户)的。想要实现2C转变,就需要满足几个特点:第一个是商业模式驱动,出发点是要满足用户需求。第二个是数据产生价值,要更多地注重边际成本和边际效应。第三个,将来可能没有任何一家能够完成全产业链的工作,包括所有的工具,那么一定要实现跨界合作,互利共赢。比如特斯拉,它在英国和上海都注册了发电牌照,那我们就会发现综合能源服务其实是没有门槛的,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跨界进入到这个领域。
我们统计了近几年的一些创业企业,发现“综合智慧能源”的主要领域也有非常大的变化。在三五年之前,整个能源行业的创业企业基本上都是在做“多能互补”,到了最近的两三年,基本上做“电能替代”的比较多。那么未来呢?目前已经有一些小的企业在做创新,在做整个的“能源数字化”,我觉得这是几个比较主要的变化。
再讲一下综合能源服务的核心竞争战场所在,到底大家在竞争什么?
我觉得一开始大家是成本竞争,大家竞争的都是更低的电价。此后,逐渐从成本竞争到下一步的效率竞争,就是说需要更多地去提升能效。试想,如果能效提升10%,电价哪怕提高5%,用户的总费用也是减少的。
下一步的核心其实还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商业模式决定成败。现在其他行业普遍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可能在能源行业里面不会发生。这些年,更多的企业是被跨界的企业降维打击而倒闭的,而很少听说是因为跟同行竞争而倒闭的。
对于综合智慧能源业务拓展的建议,第一点是要以培育用户侧智慧用能模式、拓展智慧用能增值服务为核心开展智慧能源服务,我觉得要做好下面几件事情:
第一,要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综合智慧能源服务的发展需要产品、技术、市场、管理、服务各方面的协同共进,但这里的一切的创新可能都要切实围绕用户的需求来做。也就是我们能判断用户的痛点,我就知道用户的需求,能知道用户需求在哪,这件事情就基本上完成了90%。
第二,需要推进数字化的应用,引领数字化赋能。就是以数字化的应用推进多种能源的协同,集中式与分布式的协同,从用户需求出发更多的去提升能效,创新商业模式,数字化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工具,让我们能去做好这些事情。
第三,就是真正地建立以创新为驱动的企业发展内核。原来我们所说的创新,其实更多的是在原有基础上做技术迭代,那么真正的创新呢,是对原来的一种颠覆。这就需要更多的企业或者企业的员工有巨大的魄力,去颠覆掉熟悉的,曾经觉得天经地义的事情,尤其是商业模式。
另外还有两个建议,第一个是切实转变心态,细致分析用能需求。现在看综合能源服务才刚刚起步,而且所有的这些商业逻辑,商业模式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间,所以不管是谁切入到这个领域,其实都是很恰当的时机,但是将来谁能够做好,最核心的还在于到底思维是站在B(企业)的立场上,还是站在C(用户)的立场上,如果说思维是完全站在用户的立场上,那么就会开发出很多的商业模式,会有很多可以去做的事情。如果说还是像原来那样专注于能源生产,其他什么都不管,那没人帮你卖电,将来没有任何人会帮你卖电,这点大家一定要相信这件事。所以针对每一种未来用户的用能特性和需求趋势,还是要开展认真细致地研究,尤其是典型用户的数据分析,短时的用能特点以及长期趋势,结合现有的技术,提出切实可行,具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这里有几个点可以梳理一下:
第一个,不要搞太大的概念。包括很多搞大数据的,那些大数据搜集起来有什么用呢,你就是把全国所有的这些用户的数据拿过来,除了国网有用,你们有什么用呢。所以现在对于很多人来说,我觉得小数据比大数据有用,就是说在一个小而美的封闭应用场景开展小数据的迭代。有一家做的非常好的企业,我不具体点名了,它其实就专门做化工厂用户。另外,谷歌公司做数据中心能量管理,就是做能效,通过不断的优化迭代甚至引入AI技术,他的PUE能差不多做到1.1左右。
第二个,就是要逐步建立流量的概念,寻找高频的使用场景,以此作为商业模式的基础。流量实际上既包括客户数也包括客户的使用频率,所以有的时候不要只关心客户的数量,客户的用能的频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第三个,通过开展商业试点示范项目,及时纠错和完善商业模式,然后再去进行复制推广。
最后一个建议,要积极拥抱新的生产力。
建议广泛开展跨界合作,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接纳全新的互联网技术,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应用到能源生产和新业务拓展的各个环节。既然认为现在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其实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能源行业是不被影响或者不被颠覆的,那我们最多只能保证自己是不会被颠覆掉。在这个领域里面,其实大企业并不占优势,反而在转型上面,中小企业有着巨大的优势,可以从一个点做起,然后慢慢的一点一点的做起,这几年其实从总体来看,能源行业大企业活的都不是那么舒服,所以我觉得,通过积极拥抱数字化的生产力推动企业转型,是未来需要注意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