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是人类的栖息地,海洋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拓展空间。在陆地资源日益衰减的局面下,海洋凭借巨大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在探索海洋能源、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海洋生态破坏与海洋生态修复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并受到广泛关注。
海洋生态补偿
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海洋生态资源和环境会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要想使海洋生态资源得到永续利用和持续发展,采用经济手段对其进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海洋生态补偿应运而生,这是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协同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手段,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经之路。
然而,我国对于“海洋生态补偿”的研究起步较晚,对海洋生态补偿这一概念,目前未有权威定义。2008 年原国家海洋局发布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是第一个就“海洋生态补偿及其机制”做出专门阐述的官方文件。该文件专门明确表明——要推进“海洋生态补偿及其机制”问题的研究。
2013年,原国家海洋局颁布《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技术指南(试行)》,为海洋生态补偿提供了技术性支撑。2015 年实施的《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生态补偿的方式。近年来,各地政府海洋生态补偿工作不断推进,结合自身情况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综合来说,海洋生态补偿是以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利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运用政府调控和市场社会调节两种手段,建立一种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利益相关者环境、经济及社会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目前我国的海洋生态补偿是以政府补偿为主,以市场补偿作为补充,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解决海洋生态补偿问题。
总体而言,海洋生态补偿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对环境要素的补偿,即对海洋开发利用者在合法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损害的海洋生态进行补偿;二是对贡献者或者特别牺牲者的补偿,即对为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付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海洋生态保护者和建设者进行经济补偿。
基于此,海洋生态补偿的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为海洋生态本身以及在海洋生态保护中做出特别贡献的利益主体。这里的补偿对象既有对海洋自身生态环境的补偿,也有对人的补偿。在对人补偿方面,补偿对象主要包括海洋生态资源的所有者、保护海洋生态资源建设者以及因海洋生态资源的使用或海洋生态保护而利益受损害者。
海洋生态补偿的制定既有利于改善因海洋经济发展而引起的海洋生态系统破坏,又有利于缓解海洋生态环境破坏对沿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冲击。因此,这是我国实现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增殖放流
当前认识条件下,因海洋工程导致的海洋生态系统受损的补偿方式,主要有增殖放流和设置人工鱼礁两种补偿。其中,增殖放流是目前海洋工程最常见、最广泛的生态补偿方式,即用人工方法直接向海洋、滩涂、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投放或移入渔业生物的卵子、幼体或成体,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
增殖放流不仅要对养殖放生的种类、数量、规格、时间、地点等进行规定,跟踪并监控释放效果,而且要根据监控结果及时调整释放的类型和规模。增殖放流品种一般按多样性、安全及可行三个原则进行选择:“多样性”指放流品种多样化;安全指放流品种为所在海域的优势种或常见种,不会给其它种类带来伤害;技术可行指放流品种是子一代或子二代苗种,在人工养殖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我国的增殖放流工作最早于上世纪70 年代开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天然水域中渔业资源及生物种群数量的恢复。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首先在黄海、渤海等水域开展,随后逐步延伸到了沿海,以及内陆水域。放流物种主要是具有公有性特征、以洄游性鱼类为重点的游泳动物。包括主要经济物种、珍稀濒危物种、地方特有物种。
三疣梭子蟹和中国对虾是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也是目前甲壳类增殖放流的主要对象。中国对虾主要分布在黄海、渤海,少量生活在东海北部和南海珠江口附近,是一种暖水性、进行长距离洄游的大型虾类。其经济价值非常高,曾经是黄、渤海虾流网和底拖网的主要捕捞对象和支柱产业。对虾放流要选择适宜的时间和地点,尽量避开敌害生物大量发生的季节,并与自然海域野生种群的生长期分开。
中国对虾 喜栖息在泥沙质海底,根据其幼苗“返滩”习性,放流海域应选择在水深小于 3米的潮下带海域。根据中国对虾潜伏表层沙中的生活习性等特点,选择潮流畅通,附近有淡水径流流入、苗种运输方便、无污染的内湾或岸线凹曲的浅海海域,以滩面平缓、底质为沙泥质最佳。
三疣梭子蟹 俗称飞蟹、梭子蟹等,是暖温性、多年生的大型蟹类,经济价值较高,营底栖生活,分布于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近海,朝鲜及日本近海海域。
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目前,三疣梭子蟹是我国沿海的主要增殖放流品种之一。这种在沿岸水域生活的甲壳类动物,资源补充快、恢复性强、增殖潜力巨大,移动范围小,适宜于在内湾进行人工增殖放流。
除此之外,半滑舌鳎也是我国沿海重要的增殖放流物种。半滑舌鳎是一种暖温性近海大型底层鱼类,栖息于干泥沙质海底,平时游动甚少,行动缓慢,只做近距离洄游,在黄、渤海比较常见,具有广温、广盐和适应多变环境条件的特点。该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市场需求量大,是一种理想的增殖放流对象。
我们常说的龙利鱼,中文学名舌鳎,常见的种类有半滑舌鳎、短吻舌鳎等。这是一种非常优质的食用海鱼,味鲜鲜美,出肉率高,口感爽滑且营养丰富。不过,这种鱼自然资源量少,即便半滑舌鳎等品种已经商品化养殖,价格依旧相对较高。而市场上很多价格低廉的“龙利鱼柳”其原料可能根本不是龙利鱼,而是它的平替——巴沙鱼。
这两种鱼外形差异很大,龙利鱼的身体结构完全不对称,如果是鲜活状态,基本不会有人认错。但两者脱骨加工后,无论在肉质颜色还是外观形态上都非常相似,所以经常被混淆。规模化的养殖也让巴沙鱼的价格比较亲民,很多商家常会用巴沙鱼代替龙利鱼。实际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鱼,龙利鱼是海水鱼碟形目,终年生活在我国近海海区;巴沙鱼是淡水鱼鲶形目,是东南亚国家的重要养殖品种。另外,两者在纹理上也不尽相同,巴沙鱼腹部有网状的小细纹,龙利鱼一般是以平行的很多道纹。
我国通过全面推进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有效增加天然水生生物资源数量,提高水域生产力,修复渔业种群结构,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水域生态平衡的全面维护,极大程度上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在保护濒危物种、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一项科学、规范的渔业活动,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有利于促进渔业增效、实现渔民增收,具备显著的经济效益。
海上风电场
近些年,全球变暖、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各国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趋增加。目前,海上风电是海洋新能源发展的标杆和重点领域。我国大陆有1.8万多千米的海岸线,海上风电的发展前景巨大,如果能够充分开发和利用好海上风电,我国在非化石能源上的安全性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河北省唐山菩提岛海上风电场300兆瓦示范工程 就是我国开发利用海上风电,发展海洋新能源的重要举措。此工程于2011年5月获得国家能源局立项批准,于2016年5月正式开工。2019年12月24日,工程实现海上升压站带电;2019年12月25日,实现首台风机并网;2020年6月15日,实现全部风机并网。
唐山菩提岛海上风电场是河北省第一个海上风电场示范项目,也是北方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由河北建投负责投资建设。项目装机总容量300兆瓦,共安装75台单机容量为4兆瓦的风电机组,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上网发电量7.6亿千瓦时,可满足约5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唐山菩提岛海上风电场300兆瓦示范工程自开工以来困难重重,面临着政策调整、海况复杂、疫情影响、工程点多面广等一系列不利因素。项目建设团队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积极沟通关系,合理安排工期,精心组织各参建单位安全高效地推进海上施工与风机并网等工作,并最终夺取了项目全部风机并网发电的胜利。随着风机叶片的徐徐转动,源源不断的海上绿色电能输送至电网。
这一工程符合我国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和方向,具有明显的节能和环境效益,一方面 可以为京津冀区域提供清洁能源,对改善环境起到一定作用。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每年可为电网节约标煤约24.35万t,可相应地减少燃煤所产生的二氧化硫4193.56吨,一氧化碳56.8吨,氮氧化合物3965.1吨,碳氢化合物23吨,烟尘2240.47吨,减轻排放温室效应性气体二氧化碳62.44万吨,灰渣59470.78吨,此外还可节约用水224171.8吨,减少相应的水力排灰废水和温排水等对水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提高了海洋总体利用率,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土建材料在当地采购,有利于当地劳动力市场和建材市场的繁荣,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增加就业机会,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工程位置示意图
针对该区域因工程施工及运营造成的渔业资源损害,应积极开展渔业资源修复、增殖放流等生态修复工作,确保渔业生态资源修复措施落实到位。实现地方经济与资源保护的协调发展,促进渤海海域渔业资源持续恢复、水域生态有效修复,保证当地渔民收入和渔区社会稳定。
因此,河北省唐山菩提岛海上风电场300兆瓦示范工程生态修复项目势在必行。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渔业资源修复效果,资源修复活动由河北建投海上风电有限公司组织具体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邀请唐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技术人员和渔政执法人员对增殖放流过程进行技术指导和现场监督,并且专门成立河北省唐山菩提岛海上风电场300兆瓦示范工程生态修复、增殖放流项目领导小组、实施小组、监督小组和技术支撑小组。
生态修复采用的补偿方式为在工程海域实施增殖放流,按照唐山市农业农村局批复及方案评审会上专家建议,确定增殖放流品种为半滑舌鳎、褐牙鲆、许氏平鲉、中国对虾和三疣梭子蟹。
半滑舌鳎
褐牙鲆
许氏平鲉
中国对虾
三疣梭子蟹
增殖放流苗种场由增殖放流实施单位,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定。选定的苗种场需要按照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褐牙鲆和半滑舌鳎的苗种繁育技术规范进行培育,苗种应是本地种或者原种一代,禁止使用外来种、杂交种、转基因种等。生产过程中,修复项目的技术人员要进行全程监督与定期抽查,确保苗种健康、质量良好。苗种检验检测则采取现场随机采样的方式,所供苗种放流前需要在渔业主管部门的监督下由具有水产苗种检验检疫资质的第三方进行检验检疫,通过后方可进行放流。
整个生态补偿修复项目实施地点选在河北省唐山市大清河河口以东至打网岗区间海域进行。选择这一放流地点,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距离工程作业区域距离适中,能够有效修复因该工程施工及运营造成的渔业资源损害;二是海区天然饵料丰富,本身就是虾蟹类的产卵场,适合放流苗种生长;三是放流地点附近苗种生产单位众多,方便择近择优选择,并且交通便利、节约成本。
许氏平鲉放流现场照片
苗种放流之后,要进行增殖放流跟踪调查、社会生产调查及效果评估并进行放流中后期管理及养护,客观、科学反映增殖放流效果,强化前、后期管理及风险防控。
本底调查站位图
增殖放流现场
生态文明建设不容忽视,伴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严格,制定周密的方案、施工中强化环保、投运后加快生态补偿修复成为海上风电开发利用中必须做好的工作。在积极开发新能源的同时,也要始终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推动海洋生态保护和恢复。
实施有效的生态补偿修复工作,在天然水域当中科学、规范地增殖放流水生经济物种的种苗,能够提升水源中水生生物的数量,改进鱼类资源群体的组成结构,对促进我国近海的水生生物资源恢复,保护濒危野生物种,改善水质和水域的自然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增殖放流还可以增加水产品的捕捞数量,提高水产品的经济价值,促进渔民收入的增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效果的一项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