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都是陆上风电的央企并网申请议案,其实结果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要让有关部门知道。
最近为了应对云南平价风电,对各家的3.X-4.X机型梳理了一下,然后和大家就个别机型的硬件参数进行了对标,包括机舱重量,轮毂和叶片重量,塔筒重量,基础混凝土和钢材用量。收集了2019年部分竞争伙伴的风机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其实各家主机厂的差距还是有的。这里就不点名了,同区域同类型风电场,塔筒高度和风速都差不多,机型也是差不多,但是差距就出来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以90m塔筒,2.5-14x机型为例,我看了一下四五家厂家的设计方案,光塔筒重量差距就有30吨,混凝土差距单个机位差距有50立方,钢材用量达到5-8吨。这里说的差距是指数据差额。不用说,光塔筒就多用600吨,混凝土多用1万立方,钢材多用100吨以上,如果按当前的市场价格来算,就这一项的成本增加1500万人民币左右,单位千瓦增加300元人民币,按7500元/kw单位造价,4%的增加额,而发电量同机型是不可能有4%的小时数差距(以2500h风电场为例,差距达到100h,如果有这么大,估计技术参数的先进性肯定打折)。
上述数据当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对标分析,同一位置风电场不能重复建设两个风机。其实这里我就用一个外行来分析内行的技术问题。回头看机舱,轮毂都重(相对技术性能好的),同样的风,就意味着产生更大的推力,载荷更大,相应的就塔筒和基础为了安全,相应增加重量和投入。个人看来,如何降低风机的载荷,是降本增效的一个重要措施。同样的风况,载荷最低的情况下,对基础和塔筒的要求毫无疑问会大幅度降低。
降低载荷的硬件前提是要减重,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把风机设计重量最轻。航天系统对重量的要求非常高,减重消极重量一公斤对于提高推进系统的推力比堪比黄金都贵。我们风机也要有这样的设计思路,重量低,载荷就会相应下降,载荷下降就会对风机以下部分的硬件降低要求,材料投入下降,实现了风机增效的良性循环。当然,风机在天上要稳定,固有的安全系数还是要有的,但不能为了安全而无限制的进行部件冗余设计,导致风机重量增加。
应对平价的措施我提出过其实有一个措施就是单纯风机的技术方案就是风机硬件减重,降载,链式反应的降低塔筒,机舱,吊装成本和运输成本,本身硬件重量轻,本身成本也会大幅降低。
我个人也要提出一个单位千瓦风机重量的概念,风机的设计研发到今天,我认为要开始进入单位千瓦重量的设计阶段,类似风机的单位千瓦扫风面积,这个可以直接体现出风机的载荷设计与应用水平,通过这个数据可以直观的反应风机的设计水平,通过这个数据可以间接的判断出基础和塔筒的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