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达山上,高耸入云的风机呼呼转动。
沿德昌大六槽乡两条山脊分布的40台风机,组成风机阵,蔚为壮观。白色的叶片迎风起舞,与湛蓝的天空相映成趣。
而两年前,这片山脊的风,还只能吹向云端。
日前,随着
铁炉风电场最后一批风机投产,成都院总承包的德昌山地风电场建设目标基本完成。
高标准下的建设记录
德昌山地风电场包括茨达、铁炉两个项目,总装机207.5兆瓦,是德昌首个高原山地风电场、凉山州1号工程,也是四川省内在建实施的最大规模新能源项目。
成都院在大凉山建设风电已有10年时间,但在高原山地建风电还是头一回。
敢为人先,是成都院人的可贵品质。回溯到10多年前,根据当时已有的风能开发标准,四川属于风能三级较差地区,风能储备全国倒数第三,被业界认为基本不具备开发条件。成都院经过深入研究,科学论证,控股投资建设德昌一期示范风电,实现了四川风电零的突破。
8台风机转动了一片全新的市场,拉开了四川风电大开发建设的序幕,也带动了四川风电产业迅速发展。
又是德昌!又回到德昌!不过这次成都院人从山谷,移到了高原山顶战场。
成都院一旦承建这个项目,将填补高原山地风电建设的空白。因此,将项目定位为提高公司新能源事业核心竞争力的代表,就成为应有之义,也是一个企业敢于开拓的印证。
努力打造标杆项目,成为成都院的一张新名片,这是项目部定下的目标。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在建设初期,项目管理团队就把这句话刻在了心里。
项目部高标准、严要求,针对山地高海拔、严寒多雨季节等特点,在常规质量管理措施的前提下,以“定置管理”为抓手,全面推行“四个标准化”——安全生产标准化、质量管理标准化、定置管理标准化、施工工艺标准化。
这么一整套高标准管理下来,项目部也收获了可喜成绩。
茨达、铁炉两项目单位工程验收90个,分部工程验收近500个,分项工程验收4000多个,都是一次验收通过。投产的风机,已经稳定运行数月,经受了极端雷雨和冬霜冰雪考验,所有设备均未出现故障。
一系列质量“零事故”,让项目经理陈光每每谈起这个
风电项目,疲倦的面容透露出一丝自豪。
业主更是对这个项目夸赞有加。从变电站开始,到220千伏输电线路,再到茨达升压站、集电线路、风机调试并网,全部一次投产成功,创造了德昌风电建设史上一次投产设备最多、投产时间最短的记录。接二连三的感谢信,送到了陈光手中。
严管控下的精心呵护
所有成绩,来得并不容易。
目标虽已明确,路却要一步一步地走。关于高原山顶的风电开发,可借鉴的经验很少,只能靠建设者们自己去艰辛探索。
陈光参与风电建设好几年,他清楚其中最需要关注的点。不管是在山谷,还是山顶建风电,总有一些关键点是相通的。在这些关键点上发力,就会事半功倍。
风电高达百多米,风机基础的稳定极为重要,而基础预应力锚栓安装精度及同心度保证率,又是重中之重。为此,他们精密合作,严抓过程控制,重点环节全程参与复核,确保锚栓安装精度,最终实现风机塔筒一次性吊装成功。
困难不止于此,浇筑也是令人头疼的一个问题。对基础的混凝土质量,项目部更是谨慎对待,他们需要研究在这种高寒、高原风场,混凝土配比如何更优,哪种保温措施更合适,如此反复,根据龄期强度和试验结果确定比选方案,最优解就成了这类环境下混凝土浇筑“密码”。
安全,是项目管理中再强调都不为过的一环。项目中涉及的运输、吊装,让陈光如履薄冰。他把“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安全管理方针,从墙上直接延伸到工地每个环节。确定了安全管理思路,让每个人明确工作重点。既有常规动作,也有特有要求,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覆盖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教育,战战兢兢干下来,安全生产工作获得业主高度评价。
德昌因气候宜人,阳光充足,正大力发展健康旅游业。项目部在此建设风电,提供清洁能源,创造独特风景,更保护原有景观。
他们格外用心,在确保项目推进的同时,一切围绕促进地方旅游与环保努力。为了一株植物,他们会调整路线、优化坡度;他们撒播高山草籽,种植高山树种,不但将建设影响降到最低,还让山脊增添绿意。
这种精心呵护、不计成本的背后,只为了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付诸建设实践。
他们乐于见到,风机与高山杜鹃互为衬托,成就更和谐之美。他们更希望听到,每个来这里观光的人,指着吱呀转动的大风车赞叹:建设者真了不起!
齐攻坚下的累累收获
陈光回忆起那段时间,还是一副焦头烂额的表情,像是刚被太阳炙烤过一样。
他觉得,团队能挺过来,真的太难了。
锚栓陆续进场,但上山道路受阻,只能组织二次转运。从山东、湖北来的运输车辆对路况不熟,加之地方道路封闭施工。为分时错车,项目部成员做起了向导,披星戴月跟着车指挥,整整跟了68车。
还有升压站和主机吊装配套设备,也大致如此,组织卸货、安装、调试,负责协调二次倒运及场外道路的牵引协调。整个项目规模大、战线长、厂家广、数量多,协调难度极大,83台风机大件设备3000多车次进出共用一条道,实现了车辆安全零事故,设备安全零损伤,这让陈光有点小骄傲。他认为,称为奇迹也不过分。
德昌的冬季,温暖如春,但那只是在低海拔地区。走在建设的山巅,扑面而来的寒风可以将人撕裂,如果再下点雨,更是让人无处躲藏。一个冬季,山上已下了4场暴雪,吊装作业,对接箱、地埋集电线路的作业,都必须在极寒天气里不间断赶工完成。“5+2、白+黑”,变成常态。午夜中设备的运转声,建设者迎着风雪的讨论声,脚踩积雪发出的咔吱声,让静寂山岭有了生机。
电有了,电的输送通道自然不能少。茨达风电场220千伏送出工程应运而生,成为成都院少有的几个电网总承包工程之一。
负责过这个项目的侯彦硕,难掩激动,“这是一次飞跃,电网项目本来就少,从110千伏干到了220千伏,从勘测设计干到了EPC全过程。”
业绩突破只是一方面,其中的艰难,是项目团队难以忘怀的。这条线,从茨达风电场输出,接入攀枝花米易县并网,长35公里。线路海拔从3200米到1200米,途中翻越两座大山。山高陡,高差大,海拔高,交通条件差,这是每天需要面对的。要在半年内完成勘测设计,采购,并施工完成,只能按小时排工期。在线路勘测时,每天徒步10多公里,在高山树林中用干粮填饱肚子,是常有之事。
建设者选择迎难而上。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送出工程按时按质安全完成了竣工带电运行,赢得了业主“一流的水平、优秀的质量”之赞。
干好一个工程,造福一方人民,也促进企业长远发展,这是成都院建设者的初心和使命。
茨达山风已起,带来了清洁能源,带来了成都院建设者迎风而舞的故事。
这个故事,关乎付出,关乎荣誉,更关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