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风电网 » 风电项目 » 正文

探寻我国离岸最远、施工难度最大海上风电项目成功的奥秘

日期:2020-01-04    来源:中国电力报  作者:莫非

国际风力发电网

2020
01/04
09:28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海上风电项目 单桩基础 中国风电市场

  风从海上来
  ——探寻我国离岸最远、施工难度最大海上风电项目成功的奥秘
  大雪节气一过,海风又硬又冷。2019年12月12日凌晨1时,在江苏东台近海北条子泥海域,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30万千瓦风电场14号机组塔筒内,一群人不顾寒冷,兴奋地等待着一个时刻的来临。随着工程技术人员按下控制键,头顶的风机叶片缓缓转动,开始正常发电。至此,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江苏东台四期(H2)3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75台风机全部并网运行。
  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发展势头良好,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海上风电展望2019》,2018年中国新增装机160万千瓦,占比全球第一。作为现阶段我国离岸最远、施工难度最高的海上风电项目,江苏东台四期海上风电项目的成功,不仅对长距离浅滩、深沟并存复杂海床环境条件下的220千伏海缆的选型与敷设、复杂海床环境条件下海上风机基础设计与施工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海上风电项目在深远海领域的建设做出了有益探索。
  拼搏:施工条件特殊百折不回攻坚
  凌晨5时,记者登上前往国华投资江苏东台四期(H2)3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的交通船。码头上星星点点的灯光,装点着酣睡之中的城市。
  该项目于2017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
  时任国华投资江苏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的李大钧,回忆起当年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虽然项目中心离岸直线距离42千米,但由于施工海域潮沟、浅滩纵横交错,交通船无法直线航行至施工现场,需要在涨潮时沿航道迂回航行至施工区域,单次航行需要4~5小时才能到达施工现场。”李大钧对记者说,“大型钢管桩、塔筒运输船更是需要连续航行24小时才能到达施工现场,各项施工材料、船机补给非常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李大钧和他的团队决定选择吃水更浅、航行速度更快的交通、运输船舶,同时增加船舶数量。在施工过程中,不断进行船只扫海,向当地老渔民取经,及时掌握航道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航行计划。
  该项目施工主区域涉及滩涂、浅水、浅滩、高滩、深水等多种复杂海况,且受深槽、辐射沙洲等影响。“这种情况在世界范围来讲都是非常独特的。”李大钧介绍,“同一个风机机位在经过一次潮汐变化后海床标高变化最大可达5~6米,且不同的风机机位海水流向都不同,施工组织必须结合水深、水流及海床变化情况进行实时调整,每次调整都意味着4~5艘船机设备组的系统调整,牵一发动全身,对后续整体施工组织带来较大影响。”攻坚克难,步步为营,施工团队啃下一块又一块硬骨头,然而到了敷设220千伏主海缆时,还是让所有人都犯了难。路由长,重量大,深沟、浅滩、沙洲交替,尤其是长达10千米以上的海缆路由在东沙沙洲段,水深极浅,难以用常规敷设方案进行敷设。
  7.5千米的登陆段距离,更是使其成为当前国内登陆距离最长的220千伏海缆敷设项目。亲历了整个工程的海工专工裴泽伟对那段日子记忆犹新:“每天从早6点工作到晚11点,持续了一个多月。”因为怕牵引机的滚轮划伤海缆,裴泽伟和他的同伴们在齐膝深的烂泥塘里艰难前行,靠人工巡检保证海缆质量。“没有经验可借鉴,只能边摸索边干。”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施工团队找到了合适的解决方案。通过选用吃水更浅施工船舶进行施工,采用国外海上风电场常用的先敷后埋的施工工艺,敷设船趁大潮汛期间抛缆,将船载海缆抛入预定路径,敷缆船只抛缆后,由一艘小型锚艇携带挖沟犁顺着电缆埋设电缆的施工工艺,成功解决了东沙沙洲浅滩段敷设。
  创新:1个世界首创5个国内首例
  交通船航行了4个小时左右,已经可以看到海面上连片的风机。海天之间,洁白的叶片转动出一个个完满的圆,煞是好看。记者知道,已经接近目的地了。
  “2019年8月17日,经过海上6个小时的连续作业,东台四期海上风电场16号机位完成了整体安装,这标志着全球首台单桩基础整体风机安装成功,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应用单桩基础风机整体吊装技术并取得成功,填补了全球海上风电吊装技术领域的空白。”李大钧向记者介绍着,语气不无自豪。该项目开创了5个国内首例:国内首例成功实施220千伏三芯海缆海上倒缆;国内首例成功实施220千伏三芯海缆进口硬接头制作;国内首例完成登陆距离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220千伏三芯海缆登陆段施工;国内首次采用自升式稳桩平台沉桩的施工工艺;首次提出整风场220千伏及35千伏全海缆监测方案技术。“整个海上风电场的设计具有独有的特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李大钧说。
  当记者登上专为这75台风电机组配套设置的220千伏海上升压站,不禁为这个屹立于浩瀚海洋的工程感到赞叹。
  升压站位于24号、25号风电机组间北侧的海域上,并以单根长度约47.8千米的两回220千伏海缆送出至东台二期北区升压站,生产设施统一布置在东台二期北风场升压站内,随后通过电网,将源源不断的电能输送给用户。
  “这个项目建成后,每年上网电量81354万千瓦时,相当于东台市一年用电量的20%。”李大钧告诉记者。
  如果按火力发电标煤耗330克/千瓦时计算,该项目每年可节省标煤26.85万吨,可减少排放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59.06万吨,减少灰渣10.74万吨。此外,每年还可节约淡水258万立方米,并减少相应的废水排放。
  回程已是黄昏。站在甲板上,海风拂面,大自然的馈赠与人类智慧和谐交融,实现绿水青山、美丽中国就在不远的将来。
返回 国际风力发电网 首页

风电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