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风电网 » 风电人物 » 正文

中车永济何永科:风电东南飞,“两海”见机缘

日期:2017-11-22    来源:能源新闻网  作者:福志

国际风力发电网

2017
11/22
09:01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资讯

关键词: 中国中车 中车风电 中车永济

  10月17日,秋末冬初的北京,薄雾晨沉,乍寒仍暖。
 
  中车永济献礼十九大
 
  京城东北一隅新国展,中国中车展台前人头攒动,驻足拍照、问询、品鉴中车永济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永济”)风电电机产品的人群络绎不绝,人人神采奕奕,完全沉浸于献礼党的十九大这股清流之中,超然物外。
 
  1、往事愰如烟
 
  展区内外,中国中车四个字足够大,足够醒目,招牌也足够响亮。
 
 
  时间倒流到两三年前,由中国中车成立为代表,国企改革为主线的大牛市跌宕起伏,让人记忆犹新。
 
  2、改革再蓄力  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
 
  如今,中央、国务院国资委共推的央企、国企并购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仍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作为央企重组的一大标杆,中国中车“成家立业”两年了,日子到底过得怎么样?
 
 
  作为中国速度的缔造者,中国制造的一大名片,绿色发展的践行者,中国中车沿“一带一路”走出去,将会演绎几多精彩?
 
  走近中车永济
 
  七分猎奇,三分忐忑,得来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行。
 
  天性开朗豁达,豪爽而又率真的中车永电捷力风能总经理何永科热情的接受了能源新闻网突访,他语言轻快活泼,织就了如与兄弟唠家常般的对话气氛,透过身心愉悦的交谈,中国中车重组花絮、中车永济发展蓝图如行云流水一般顺势而下。
 
 
  求同存异,鼓励竞争,协同作战。央企、国企之间的并购重组,特别是同业间的横向重组,子公司利益和业务布局的再平衡一直颇受外界牵挂。
 
  在何永科看来,放在中国中车身上,诸此顾虑显然是多余的,至少合并后的中车永济不存在“水土不服”等问题。
 
  1、求同存异
 
  何永科回应,中车永济原是中国北车下设的一级子公司,南北车合并成立中国中车,中车永济的这一地位和级别没有变。轨道交通仍是主营业务,风电仍是新能源产业的一个重要板块。各子公司的业务布局上可能会有细调,整体以协同发展的步调阔步前行。
 
  2、鼓励竞争
 
  中国中车内部鼓励保持适当的竞争,通过“走出去”拓宽战略视野。同时,针对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原有的风电业务板块,集团方面执行“放管服”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在大的发展趋势下,给予子公司一定的政策支持,以保持各自的区位发展优势;另一方面,借助市场的“无形之手”来强化内部竞争,以此带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风电东南飞 “两海”见机缘
 
  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我国风电市场发展的重心将由弃风现象严重的“三北”地区转向适于就近消纳的中东部地区。随着国家风电发展政策调整,中车永济的业务重心紧随市场调剂,在不断向东南倾斜,向“两海”方向前进。
 
  1、借势“一带一路”
 
  2013年以来,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掀起了中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走出去”新一轮热潮。
 
  与中国高铁走出国门一样,中车永济的风电业务是中国中车唱全球的另一张大牌。
 
  2、“两条腿”走路
 
  何永科指出,中车永济风电业务的海外发展目前主要是两种类型,一是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二是双馈风力发电机。直驱方面,中车永济与主机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严格的质量管控使永济电机优势突出。装机23000多台,损失率低于万分之三。
 
  谈及直驱电机的优势,何永科自豪的向能源新闻网列出了上述两个数字,并道出中车永济在质量管控上的细节,展示了其对品质“挑剔”的一面。
 
  3、严把质量关
 
  他表示,中车永济是把对做高铁的质量要求放到了风力发电机组上,这个要求标准很高,产品实验条件也非常苛刻。也正是这样严苛的全过程管控,才造就了高质量的产品性能。到目前,中车永济直驱风力发电机装了近15000台,发生问题仅4台。
 
  “严格的质量管控,10多年来万分之三不到故障率,这应该为我们“走出去”,在发展海上风电方面奠定了基础。”说到这里,何永科突然提高了音贝,眼神里陡添了几分坚定。
 
  2017年1月份迄今,中车永济共出口200多台风机,目的地都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同时,中车永济也借助整机厂商在“一带一路”去做拓展,深入到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沿线国家。现在,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延伸和拓展,中车永济可能会做更多的事,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4、双馈品誉扬天下
 
  除了直驱之外,在双馈风力发电机方面,中车永济亦是行业先驱者,品誉早已扬天下。
 
  据何永科介绍,中车永驱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做双馈风力发电机,是国内第一家做600KW双馈电机的企业。广东粤电集团石碑山风力发电场有170多台风电机组采用的是中车永济双馈电机,时至今日运行仍非常稳健。
 
  风电不输高铁
 
  每提中国高铁,语必谈中国中车。每论中国风电,言必及中车永济。从风电业务的占比上看,中车永济配此殊荣。
 
  何永科说,风电对于中车永济来说,其业务占比已有超过轨道交通的势头。2015年是中国风电发展的高峰年,当年全国风电装机量超过3000万千瓦,是历年来最高一次。中车永济提供的的电机占到了全国总量的15%。这个庞大的体量确定了风电在中车永济内部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排名前十的风电机组厂商中,中车永济已覆盖6-7家,其目标是要实现对国内主流机组厂商的全覆盖。
 
  海上不比陆上
 
  海上风电不比陆上风电,不仅安装、维护和运维条件差,且盐雾腐蚀性大,对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我国的海上风电发展相对缓慢,关键是可靠性不够,技术不过硬。
 
  问及海上风电和陆上风电之间的差别,何永科一针见血的指出建设施工难度大、运行条件苛刻是发展海上风电面临一大难点,并加以深入和展开。
 
  以装机量比较大的西北地区为例,风机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沙尘带来的物理冲击。相较而言,海上风电运行环境要复杂得多。首先,空气潮湿,盐雾腐蚀,对界面防护等级要求很高;其次,施工、安装、运行和维护条件恶劣,比如海底打桩,安装塔架等都要求较高;第三,海上风电还涉及到作业周期问题,季风性气候、台风都会对施工以及机组产生较大影响。总体而言,海上风电安装和维护成本远高于陆上风电,最理想的状态是在可靠性方面做好文章,尽量一次性安装完毕,不需要维护。
 
  “出海”是大势所趋
 
  陆上资源相对有限,经过10余年的开发,市场已趋向饱和。海上风电资源相对丰富,没有遮挡,要维系我国风电行业有序发展,海上风电是一个重要突破口。
 
  事实上,中车永济前几年在近海、滩涂地区做了大量实验和探索。同时,金风科技、远景能源等厂商在海上进行了大量实践,为我国风电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随着风电厂商的研究和探索,随着国产风机的性能和可靠性日臻完美,随着风电市场发展重心的转移,海上风电未来几年一定是大的发展趋势。
 
  何永科认为,当前国内前十家整机厂商的产能已远远超过需求,同时盲目重复性建设太多,很多风厂都处于半弃风状态,造成资源严重浪费。陆上风电也好,海上风电也罢,过去地方政府以资源换投资的老路行不通。要解决行业这一“亚健康”问题,合理平衡企业与政府之间利益诉求,走到海上,走到海外,这是未来几年整个行业面临的必然选择。
 
  开拓“第三战场”
 
  官网显示,中车永济坚持轨道交通电传动核心技术的纵深研究和技术应用的横向拓展,探索并成就了市场多元化经营格局。
 
  1、寻求电机多元化
 
  目前,中车永济的产品和市场覆盖交通、能源两大领域,包括轨道交通、风力发电、工程机械、服务产业和海外经营等五大业务。
 
  问及各项业务的占比和发展情况,何永科一一进行了解答。中车永济第一主业是轨道交通,第二是风力发电,城市轨道交通产业规模近几年呈上升趋势。
 
  同时,中车永济还切入新能源行业,以期立足于本业,把电机做得更精、更专、更多元。
 
  2、着力系统集成
 
  中车永济的企业愿景是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传动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就是以轨道交通为载体,以电机为根本,在交通系统集成方面的努力和尝试也有不俗表现。据悉,西安、重庆、深圳、上海等国内多个城市的多条地铁线的地铁系统均由中车永济提供。
 
  再话国企改革
 
  就国企、私企的体系、机制争议,何永科以“体制内成员”的身份加以论述、分析。
 
  在他的认知里,国企和私企各有优势,也各有短处。国企强于制度健全性和流程规范性,私企则长于决策效率高和运行机制灵活。两种所有制,两种运行机制并行,并不矛盾,也是一件好事。关键是国企和民企的运行机制如何去结合,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二者的优势统一放大。现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如火如荼,正是这一趋势的集中反映。
 
  一体化研发实力强
 
  中国高铁独步全球,中车风电斐声业界,源于精益求益的“大国工匠”精神,研发一体化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发展路径。
 
  在接受能源新闻网采访期间,何永科介绍了中国中车的研发策略,以及中车永济的创新思路。
 
  中车永济采用集团一体化研发模式,包括中车永济在内,轨道交通和风电系统开发业务,均由公司统一的平台在做。从囊括新材料、新工艺的基础研发到顺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研发,相互补位,相互协同,使得技术创新的路子越走越宽。
 
  产学结合必经路
 
  长期的技术沉淀和积累,是企业创新的源泉,中车永济注重产学结合模式,并在此领域积极探索,巩固深化。
 
  西安高校资源丰富,中车永济借助这一优势资源,与高众多校联合开展研究。包括基础研究、产品设计和评审等。
 
  “产学研结合是做技术和产品创新的必经之路,研究机构和高校的技术成果要转化成生产力,企业要获得尖端新技术,二者必需有机结合,融汇贯通。目前,这种结合模式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创新方向,何永科如是说。
 
  剑指风电行业标杆
 
  基于强大的研发团队和突出的创新能力,跻身国内风电电机第一梯队的中车永济对未来的发展更加自信。
 
  西安中车永电捷力风能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永电捷力”)是中车永济全资子公司,全权负责中车永济旗下风能业务的运营。中车永电捷力的短期发展目标是从产品研发、生产、交付到运维服务,成为国内风力发电行业一面旗帜。放眼国内市场,中车永济矢志实现对国内排名前十组机厂商全覆盖。
 
  自信来自“双标准”
 
  中车永济有这样的自信,因为有这样的实力和底气。它——源自对无可挑剔的产品品质,源自对产品的“双标准化”要求。
 
  何永科称,中车永济2009年就将高铁的质量标准IRIS体系移植到风电领域,结合风电的自身特点,这种“理论+实践”的模式使得电机性能和可靠性都得以提升和保障。
 
  重标准在重质
 
  某种程度上而言,风电行业的标准相对欠缺,市场也是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国内像金风科技、远景能源和联合动力走的是不同的技术路线,通常企业自身制订的标准要高于行业标准,国家层面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去制订一个行业标准就存在众口难调的问题。
 
  总体来说,业内对风电的质量认识偏向趋同,认为这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因此对于风电人来说,时时刻刻以高标准约束自己,产品不能有瑕疵、出纰漏,这一点很重要。采访中,何永科又一次强调了质量的重要性。
 
  迈向智能制造时代
 
  依托重组后资源整合优势,内部迸发的竞争意识,中车永济正阔步向智能制造时代加速挺进。
 
  按照何永科的理解,智能制造的第一步是数字化,最后一步是信息化控制。从行业内看,金风科技、远景能源等公司远程中央控制系统,具备数据回传、后台分析和前台指挥功能,构筑了智能化雏形。
 
 
  目前,中车永济也正在智能化制造的道路上快速前进,届时将实现把ERP、SAP、MES、PLM系统的互联互通构建开放、共享模式,打通数字化“最后一公里”。
 
  中国速度、中国风
 
  “复兴号”搭载中国梦,中国中车驰骋海外。“两海战略”向东南,中车永济风靡欧美。十三五,中国中车、中车永济会创造出怎样的“中国速度”,刮起多大的“中国风”,让我们拭目以待。
返回 国际风力发电网 首页

风电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

购买阅读券

×

20张阅读券

2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

  • ¥40.0
  • 60张阅读券

    6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49.9

  • ¥120.0
  • 150张阅读券

    1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99.9

  • ¥300.0
  • 350张阅读券

    3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9

  • ¥700.0
  • 请输入手机号:
  • 注:请仔细核对手机号以便购买成功!

    应付金额:¥19.9

  •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同意并接受 个人订阅服务协议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