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过去的2017北京风能大会上,中国风电企业展出的先进产品和技术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风电企业的迅速发展,而伴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国际竞争力显得越来越重要。风电十年,从有第一个国际订单到现在,根据风能协会早前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风电机组累计出口容量已经超过250万千瓦,遍布六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然而与2016年国内风电新增装机2237万千瓦相比,这一数据着实相形见绌。
中国风电“出海”历史回顾
十年前(2007年),中国风电开始出现首批出口订单,由华仪风能向智利出口了3台780kW的风电机组。
2008年至2010年中国风电整机厂商陆续向其他国家出口,但出口量都非常小,平均每年不到15MW。
2010年12月,东方电气以166台1.5兆瓦直驱型风电机组的订单宣告中国风电整机设备首次大批量走出国门。
到2011年,中国的风电机组出口量猛增,突破200MW;
2013年创新高,突破600MW。
但在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同比出现下滑。
2015年,凭借中国市场创纪录的超3000万千瓦新增装机量,中国风电整机商在全球市场份额的排名集体飙升。
而随着2016年中国市场新增风电装机的回落,大部分中国整机商的国际市场份额均呈现明显下降。
“出海”难,到底难在哪?
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的2016年
全球风电整机商排名前十中,有4家中国风电整机商入围,分别是金风科技(第三)、联合动力(第七)、明阳风电和远景能源并列第九。但这四家中国风电整机商的业绩全部源于亚太地区,其中大部分来源于中国本土市场。
中国风电整机商“出海难”的问题长期存在,经过努力,如今还是面临多只“拦路虎”:
目前,中国风电整机商在海外为数不多的运行业绩仍以发展中国家为主。风电制造“走出去”主要通过海外自建风场或是通过为当地提供项目建设资金的形式进行设备输出,而依靠自身品牌影响力获得的中标极少。客观地说,这不是某一家风电整机制造商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风电制造业需要面对的共同困惑。
风电“出海”企业案例
金风科技、远景能源及明阳智能等风电企业在“出海”方面有多年的经验,他们都逐渐发展出适合自身的“出海”经验。就在今年5月份,金风科技1.1亿澳元收购澳大利亚527.5兆瓦Stockyard Hill风电项目,旨在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巩固其在澳大利亚的市场竞争优势,促进公司业务发展。自2007年上市扩张起,金风开拓海外市场已经有将近10年的经验,在国际业务方面也有不俗的成绩,风电机组已经出口至美国、巴拿马、埃塞俄比亚、澳大利亚、罗马尼亚等十余个国家。截止2016年终,其海外订单达917MW。
远景能源在2014年完成第一单智利项目的签订和供货,之后又接连完成丹麦项目、黑山项目、墨西哥项目、法国项目和阿根廷项目的连续中标和发货,目前正在跟踪运作的储备项目规模超过6GW。远景能源管理着全球60GW的新能源资产,预计到2017年年底会增加到100GW,约相当于全球20%的新能源资产。
还有一些“出海”的风电企业概况风哥也做了一个小统计,同时还整理了近年来一些大的国际订单项目,不完整的地方还望业内人士多多指点:
如何破解“出海”难题
风电十年,风电企业国际化的道路虽也硕果累累,但仍面临诸多阻碍。对于如何扫清阻碍,实现跃进发展,我们来看下企业人士和专家的看法:
金风科技副总裁 王海波:
从最初的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到目前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中国风电企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部分企业的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水准,各方面基本具备了“出海”的条件。企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走国际化路线,但国际惯例和思维模式,要到国际市场中去积累资本和经验。
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主任 秦海岩:
风电想要更好地“走出去”,可以立足以下三个落脚点:一是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国际多边、双边合作机制等,稳步有序开拓国际市场;二是加强风电等新能源产能的国际合作,鼓励新能源企业与国外企业开展合作;三是鼓励国内相关机构积极参与国际风电标准的制定,充分借助国际电工委员会可再生能源设备认证互认体系(IECRE)等国际标准组织的平台作用,推动认证结果的国际采信,破除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增强在全球技术竞争领域的话语权。
明阳智能副总裁 杨璞:
“海外的商业模式核心在于金融的创新,新能源企业要走出去,金融资本必须先走出去。”
运达风电董事长 杨震宇:
走出去水到自然渠成,切忌盲目走出去。
远景能源副总裁 田庆军:
解决中国风机制造企业走出去难的困境,需要:
一是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主导优势。对融资、投资和认证等方面的问题,协助推动相关单位共同寻找对应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制定鼓励整个风电产业链走出去的政策。
二是探索金融行业和保险业对海外风电项目纯项目融资的运作机制,通过专业的第三方监管机构对项目交付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把控。
三是继续提升中国认证机构在国际认证体系中的影响力和在国外行业内的接受度。
四是鼓励中国风电开发商在海外风电场的投资。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 任浩宁:
中国风电企业应从两方面应对贸易保护:
一,寻找优质项目,中国风电企业应重点加强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市场优势地区的风电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增强项目的赢利能力;
二,实现本土化经营,中国风电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获得国外风电企业和项目,透过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直接合作实现本土化经营。
丹麦风电咨询机构MAKE中国
风电市场分析师 李小杨:
风电整机商的未来发展重点主要还是在新兴地区例如拉丁美洲、非洲、中亚、西亚和中东等发展中地区,一方面我国的风机在成熟的风电地区比如北美以及欧洲目前还并不受认可,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技术壁垒。
风电“出海”是机遇也是必然
先来看下全球风电市场有多大:
(数据来源于:中国产业信息网)
2017年,全球风电市场预估为5440亿元,而海外市场空间就达到了4080亿元!简直就是一块“肥肉”有木有!?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16年至2040年,风电将新增2.7亿千瓦,非洲、中东和南亚等地区将是新增装机中“非常有潜力的地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将是未来中国风电整机制造商出口的重要落点。
国网能源研究院企业战略研究所国际化战略研究室高国伟博士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区域经济化、国际化将进一步提速,我国风电企业将迎来新一轮“走出去”的机遇期。
近年来,中国风电市场贡献了全球风电市场一半的新增装机量,中国整机商牢牢把控住本土市场份额这块“最大的蛋糕”无可厚非,但在外界看来,中国整机商在本土市场攻城略地难免有保护主义之嫌。中国整机商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这就必须迈过国际市场这道坎,在含金量更高的国际市场证明自己的实力。
国内风电市场和国际风电市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市场更注重机组的初始采购成本,海外成熟市场更关注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因此,国际市场才是中国整机商实力的真正“试金石”。
拓展国际市场风险在所难免,从分散风险的角度看,风电整机商应向维斯塔斯、GE、西门子等国际风电巨头看齐,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具备在全球各个区域获得平均分配的市场开拓能力,学会在全球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成长。
当然,一个产业开拓新市场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个风电十年,看中国风电的旗帜遍插全球各地!